文章导读: |
群体性癔病症是什么病?
专家的解释不仅让人“很不解渴”,甚至觉得有些“糊弄人”。这是因为,正在出操的小学生突发症状,总不会凭空发生。即使是心因性疾病,总要有一个“因”存在。
专家们只从医疗专业概念的意义上为事件定性,原因可能在于小学生吸入的有害气体,事后无法体验,更无从化验。而这也正是普通百姓最为担心的地方:如果遇到有人排放有害气体的伤害,受害者该如何取证?如果无法取证就都被认为是“群体性癔病”,那岂不是冤死了?
在关注度极高的公共事件中,专家的态度往往决定着事件的性质,“定性”当然是专家首先要做的事。但是,在“定性”的基础上,应该更多地从专业的角度“深入”、再从普通百姓认知能力的基点上“浅出”,对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等进行一番必要的详解,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法。非常遗憾的是,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类似事件,专家的表现还很难满足公众的这一期待。
群体性癔病症是指某种精神紧张相关因素在许多人之间相互影响而引起的一种心理或精神障碍。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人群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如在学校、教堂、寺院或公共场所,一些人目睹一个人发病,由于对疾病不了解,也跟着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并出现相同症状。
据不完全统计,群体性癔病多发生偏远农村,那里位置偏僻,人们的文化素质低,迷信思想严重,相信有“鬼、神”存在,加之对医学常识不了解,加重了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恐慌,促使了症状迅速播散。不过从近年来的报道来看,群体性癔病在城市内的发生也有增多趋势。
儿童癔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易变化,具有高度的暗示性,以个性因素占主导地位,一般临床分为:癔病性情感暴发、意识障碍、感觉和运动障碍、癔病性器官及内脏功能障碍等四种类型,而群体性癔病是一组流行性、发作性轻型的精神障碍,与环境因素密切有关。由于儿童心理结构不稳定,心理发育不成熟,从而出现精神、感觉及运动异常。
不良的暗示或自我暗示在群体性癔病的发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呕吐、紧张、恐惧、发作性哭闹或精神萎靡不振、四肢乏力、行走困难,手脚麻木等。但患者此时意识是清晰的,经暗示后可缓解,恢复正常。患者进行化验及影像学检查,诸如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等,都无明显异常。 其实这种病并不可怕,通过心理干预是完全可以治疗的。
①心理治疗。主要是疏泄、解释和暗示,这要求所有参加治疗或护理的成员,步调一致。力争在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详细交谈,分析发病经过,进行解释,指导患者认清自己的症状并非躯体疾病所致,而是心理因素使然。必要时,还应说服患者家属和亲友积极配合治疗,他们的态度对疾病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惊慌失措、大惊小怪、百依百顺、讨好迁就的态度和做法,往往会加剧病情。②药物治疗。多数患者并不需要药物,对焦虑、心烦不安者可短时间内选用镇静催眠和抗焦虑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