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外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从瘀论治慢性荨麻疹

  • 文章导读: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疾病诱因尚不明确,患者常不定时地在躯干、头面或四肢出现成块皮疹,奇痒难忍,忽隐忽现,发作频率不等。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瘰”、“瘾疹”等证,民间俗称“风团块”、“鬼饭疙瘩”等。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很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瘾疹”之名,《诸病源候论·风瘰候》说:“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瘰。状如麻豆,甚者渐大,搔之成疮。”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密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

      陈宝贵教授认为,患病之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对外不能抵御外邪,对内不能固摄津血,是本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肺卫不固,风邪袭表,气机被遏,津血失摄,风、湿、瘀搏结化热,蕴于肌表。由于此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大多迁延日久,加之气虚不固,统摄失司,因虚致瘀,且溢出脉道之津血日久成瘀而又成为新的病理产物,进一步影响气机发挥统摄之职。肺朝百脉,能够以气为动力,通过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调控精津气血在全身经脉脏腑内的流行以及肌表的敷布。若素体羸弱,卫气不固则易为风邪侵袭。《诸病源候论·风瘙瘾疹生疮候》云:“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成疮。”又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若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疹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灭也。白疹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白疹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则剧,得晴暖则灭,著衣身暖亦瘥也。”由此可见,出疹虽有赤白之分,但肺卫不固,不能抵御外邪侵袭是其根本。

      本病的治疗应以祛风宣肺、固护卫表、化湿透热、化瘀消肿为治疗准绳。陈宝贵教授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上特别提出了从“瘀”论治瘾疹的观点。其治疗瘾疹的常用基础方为:益母草30克,麻黄10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粒,黄芪15克,藿香10克,浮萍15克,防风10,甘草10克。加减:色红者热多,可加黄芩黄连赤芍丹皮生地等;色白者风盛,加荆芥、威灵仙、羌活、独活等;气虚者可加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血瘀者可加丹参桃仁红花川芎郁金等。

      典型病例

      袁某,女,30岁,2011年3月28日诊。

      患者主因面部红肿瘙痒1年余前来就诊。搔之出现红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发无定处,忽隐忽现,退后不留痕迹,食海鲜牛羊肉则加重。平素易患感冒,恶风,鼻塞。现无表证,舌尖红,苔薄白,脉滑。诊断为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为瘾疹,风热蕴表、湿瘀互结证。治宜宣肺祛风,化瘀利湿,清热止痒。

      处方:益母草30克,麻黄10克,连翘15克,黄芪15克,藿香10克,浮萍15克,荆芥10克,地肤子15克,海桐皮15克,黄芩10克,赤小豆30粒,甘草10克。7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日1剂。

      2011年4月6日二诊,诸症减。夜间磨牙,加赤芍10克,继服14剂。

      2011年4月21日三诊,已不起疹,但仍痒。继服原方20剂。

      按:本病因外感风邪、壅遏肌肤、湿瘀互结所致。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故发无定出,忽隐忽现,退后不留痕迹。风盛则痒,且为阳邪,轻扬开泄易伤及人体头面、肌表,故面部红肿瘙痒。患者平素易患感冒,说明卫气素虚,易受外邪侵袭,舌尖红,苔薄白,脉滑为内有郁热之舌脉。方中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为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能宣肺解表,利小水,解郁热。黄芪藿香浮萍汤为陈师之恩师柳学洙先生的经验方,柳先生为中西医汇通学派张锡纯先生的入室弟子,此方为治疗各种皮肤过敏的基础方。三药合用可益卫固表、透热止痒、利水消肿。地肤子、海桐皮清热利湿止痒,荆芥祛风助麻黄解表,黄芩清上焦之热,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加赤芍清血分之热。三诊时患者症状大减,因仍痒,予原方20剂巩固疗效,经随访未复发。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