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中医中药对其它肺外结核的治疗研究

  • 文章导读:

    二、骨与关节结核


    (一)概述
    骨结核中医称流痰,系发生于骨与关节的结核性化脓性的疾病,可在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所以命名为“流痰”。后期可以出现虚劳现象,因此又称“骨痨”。

    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起病很慢,化脓亦迟,溃后不易收口。因发病在骨与关节,故多数损伤筋骨,轻则形成残疾,重则危及生命。

    本病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发病部位以脊椎为最多,其次为下肢、上肢。

    流痰一病,在中医文献中清代前大多混淆在阴疽(无头疽)、流注及鹤膝风等疾病中论述。清《疡科心得集》才开始把它区别开来,如说:“附骨痰者,亦生于大腿之侧骨上,为纯阴无阳之症。小儿三岁五岁之时,先天不足,三阴亏损,又或因有所伤,致使气不得升,血不得行,凝滞经络,隐隐彻痛,遂发此疡。”并指出症状的特点是:“脓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块随之而出,肿仍不消,元气日衰,身体缩小,面显鸡胸鳖背之象。唇舌干焦,二便枯秘,或脾败便泄,饮食少纳,渐成童痨而毙。”以后《马培之外科医案》及《医门补要》等书亦续有阐述。


    关于本病的病名,文献中尚有许多名称,如发生在背脊的叫龟背痰;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在膝部的叫鹤膝痰在足踝部的叫拐痰等。但无论生在何处,其病因,症状和治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统称为流痰。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致病原因,多为先天不足,骨胳柔嫩,或有所损伤,致使气血失和,风寒痰浊凝聚,留于骨胳,才发本病。流痰的形成,与肾脏的亏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肾主骨,肾强则骨易合而骨质坚强,外邪不易侵犯,反之则生长有障碍而骨质疏松,外邪才有隙可乘。总之,流痰的形成,先天不足,肾亏胳空是病之本;而痰浊凝聚,风寒侵袭,或有所损伤,则是病之标。在整个病程中,其始为寒,其久为热;既有其先天不足,肾亏胳空之虚,又有其气血不和,痰浊凝聚之实;当其化脓之时,不仅寒化为热,阴转为阳,而且肾阴不足的情况更逐渐显露;此后阴愈亏,火愈旺,所以在病之中、后期,常出现阴虚火旺的证候,由于病久脓水淋漓不断,脓是气血所化,故又可出现气血虚的症状。


    骨痨初起时骨内虽有病变,而外形并不明显,既不红热,又不肿胀,仅觉患处隐隐疼痛,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但全身情况尚无明显变化。日积月累,在原发或继发部位渐渐肿起,身热朝轻暮重,此为寒化为热,进入酿脓阶段,如脓已成熟,则患处出现透红,按之应指。破溃之后,疮内流稀脓,或夹有败絮样物质,久则疮口凹陷,周围皮色紫暗,形成漏管,不易收口。如病变在四肢者,则肌肉日渐萎缩;病变在颈椎,胸椎、腰椎者,则四肢不遂,或浊痰不用,甚至二便失禁。若病久元气不支,而身体日渐消瘦,精神萎顿、面色无华、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者,此属气血两亏。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者,此属阴虚火旺,到此阶段,则渐成骨痨,预后较差;倘脾胃未败,亦有治愈可能。凡病变在大关节者,治愈率较低,若在小关节者,则治愈率较高。


    除以上辨证方法外,也可根据出现以下的特殊症状,以诊断各部的病变。


    颈椎部:患者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其脓肿多出现于颈部。


    胸椎部:脊骨外突,行路时常以两手支持腰胁,小儿若患此症,在俯卧时如将两腿向后拉高,则腰部不呈正常前凸曲线,相反地保持僵直状态与大腿一齐抬起,其脓肿大多出现于少腹、髂间或大腿内侧。


    髋关节部:患肢关节不能伸直或弯曲,两臀部肌肉不对称,患肢先长后短,稍有跛行,患处不痛,痛仅在膝部。其脓肿可出现于原发病变附近,或大腿外侧较远之处。


    肘、膝、腕、踝部:受累关节肿大,上臂和前臂肌萎缩,关节呈梭形状屈伸不利,脓肿出现在原发病变附近。


    指关节部:以中指的掌指关节较多,指关节肿大形如蝉肚,脓肿穿破在原发病变附近。

    (三)鉴别诊断
    (1)附骨疽:大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起病较块,开始就有高热,病变处呈胖肿,疼痛也比较剧烈。
    (2)流注:发于肌肉,无固定部位,随处可生,
    大多为多发性,起病较块,疼痛较轻,成脓较快,溃后亦容易收口。
    (3)历节风:本病虽亦生于关节,日久也可出现
    肌肉萎缩,关节变形,但初起即有寒热、汗出,肢节窜痛无定处,且有多发性关节炎病史。
    (4)骨肉瘤:多见于青少年10—25岁,病灶多在肩关节下方或膝关节上方,初起隐隐疼痛,皮色渐变紫黑,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紧贴于骨,掣痛难忍,
    终不化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