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黄少华治疗发热病证用药经验

  • 作者:黄铁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

     

    2热甚:不可妄投苦寒,笃信轻可去实

    王某,男,10岁,1997年7月20日初诊。主诉:高热3天。患者3天前淋雨后发热、恶风、无汗、纳呆、口干不欲饮,体温一直在39.5℃~40.5℃之间。注射退热针剂后体温短时下降,后又复升。体检:急性热病面容,神清,颈软,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T40.5℃,P128次/分,R30次/分,BP12/6.67kPa.苔白腻,脉细数。诊断:感冒。证属:寒湿外束,湿郁化热,治拟解表、化湿、和中。处方:香薷2g,藿香、佩兰、银花、连翘、扁豆、淡豆豉、厚朴、通草各9g,苡仁15g,淡竹叶、大青叶各12g,4剂。患儿回家,药尚未煎服,出现神志恍惚,口中喃喃,寻衣摸床,其母恐中药不济,电话求助,老师问明情况,示速煎服。第1剂药煮取300毫升,喂进200毫升。患儿昏睡,约90分钟后微汗出,体温39℃。再告老师,示其不分昼夜,每隔4小时服药1次,每剂两服,连服2天。其母谨遵医嘱,次日中午,体温降至38℃。原方去香薷,加桔梗8g,3剂,1剂/d,两服。第4日体温正常,原方再进2剂而痊愈。

    按:对挟湿感冒或湿热相兼类疾病,黄师以“主化湿,次清热,后扶正”为原则,明示“挟湿之热最忌见热退热”。湿热性质不同,一经杂至,如油入面,不易分解,易生他变。该患儿为感冒挟湿,甚时虽见神志恍惚,实为湿郁热甚而为之,湿不去则热必不清,若置大苦大寒之品,不仅热不能退,且苦寒过量恋湿化燥,易导致病情缠绵。方中藿香、佩兰、银花、连翘均为清轻之品,可化湿和中,解表清热。最妙之用在于淡豆豉,既可透湿中之热,又可分解表里之邪,使湿去热无所依,其热自退,“轻可去实”由此可见一斑。

    3热退:最忌减量停药,必得除寇务尽

    奚某,男,23岁,工人。患者恶寒发热5天,在内科门诊以重感冒治疗无效,以“发热待查”收入院。其症见:先恶寒,继之发热,口渴喜冷饮,汗出热可退,头痛、胸闷、脉弦数,舌苔微黄垢腻。查T40.1℃,WBC:7.9×109/L,N:0.80.化验发现间日疟原虫。诊断:疟疾。脉证合参为痰浊阻于膜原,拟化痰祛湿,透达伏邪为法。方用:何首乌20g,柴胡黄芩、常山、草果、槟榔各10g.3剂/d,每剂服2次,每4小时1次,24小时服完。患者按时服药,第2天即不发热,症状明显减轻,第3天至下午亦未发热。患者见热退,第4日凌晨2时、6时两次未按时服药,下午4时体温又升至39℃,随即按时服药,5天热退净,住院8天痊愈出院,1年后追访未见复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按:黄师退热用药讲究时间,或每剂2服4小时1次,或每剂3服6小时1次,连续不断并坚持3天以上。对此老师说:“并非单用于疟疾截疟,退热务使药物在体内有一连续作用,以达到除寇务尽之目的。经验告知,退热若不按时服药,过时2小时则热会复升,疟疾若不持续服药1周以上,则极易复发。

    4热净:注意饮食调理,谨防食助热复

    姚某,男,5岁,本院家属。患儿因饮食不节,高热已5天,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请老师诊治。症见,高热(T39.8℃),偶有谵妄,四肢掣动,腹胀,大便5日未行,尿赤,纳呆,脉数有力,舌苔焦黄而厚。诊断:发热。证属食滞中焦,蕴而发热,热食互结。治拟消食导滞,佐以通便荡积为法。方用保和丸合大承气汤化裁:焦山楂神曲、炒二芽、鸡内金厚朴枳实各10g,炒莱菔子12g,大黄、玄明粉各6g.2剂。患儿服药后泻下结粪及不消化物,热势顿减,次日体温即恢复正常。患儿热退后食欲大增,饱食馄饨1碗,是夜体温又升至38.5℃,哭闹不眠。再诊时问明病情,观其脉证后处方:藿香大腹皮、焦查、神曲各10g,炒莱菔子12g,半夏9g,厚朴陈皮各6g.3剂。嘱其母热退后患儿思食予以稀粥食之,其母慎守医嘱,患儿病愈。

    按:患儿初为食滞热结,不用保和辈食积不去,不用承气汤热结不散。食热蕴结稍有迟缓,便至热极生风,故非大承气不能速荡热结。虽为小儿,亦不违“有是病用是药则病受之”之古训。其后热又复升,实为家长犯“伤食恶食”之戒,食滞阳明,胃气必伤,热退后虽思食,但脾胃之受纳、运化功能尚未全复,过量或厚味都有助敌资粮之弊,故尔热复。老师临证中老、弱、幼者每每告之曰:“若服药后食欲增,只须六分饱,不可膏梁厚味”。十分注意以淡养胃,强调过补则为害。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