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笔者老师陕西渭南孙曼之据其医案,阐发了叶氏之通降阳明法,并提炼出叶氏通降阳明常用的六味药,冠名为叶氏茯苓饮。
组成:茯苓、黄连、杏仁、枳壳、半夏、陈皮。方中茯苓利水渗湿降胃气。陈皮理气降气,芳香化湿,理气开胃。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燥湿散结。枳壳降气化痰。黄连清热燥湿,苦降开胃。杏仁味苦芳香,通络止痛,宣降肺气,盖以肺主一身之气,胃气下降实赖于肺气之肃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全方合用共奏通降阳明,和胃降气化痰之功。此方从外台茯苓饮化出,但后者参术并用,功能益气降胃,补脾理气,化痰利湿,而前者主治在胃不在脾,这是我们应该留意的。
适用范围:1.胃气壅滞停饮所致的胃气不降:临床表现为泛酸打嗝,脘腹胀满,嗳气频频等阳明不降的症状。大凡胃脘疼痛,胀痞,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均可加减使用。2.中焦湿热:临床表现为舌苔厚腻,纳差纳呆,不思饮食,口黏口苦,大便黏腻等胃肠湿热症状。3.一切浊气不降、浮阳上扰清空引起的胸闷、头昏、目胀、耳鸣等症状。
加减:大便干结加桑叶、薏苡仁,严重者加全瓜蒌;大便溏稀去杏仁加厚朴;大便黏腻不爽者,以黄芩易黄连,再加祛湿热之品如茵陈、大腹皮、蚕砂、滑石、皂角子;呕恶欲吐胃胀,加苍术、藿香、紫苏、佩兰、茯苓;燥痰加海浮石、麦冬、瓜蒌;湿痰加天南星、半夏、橘红、茯苓。
注意事项:1.不可与甘草、黄芪等甘味药合用。甘味性缓壅滞,不利于通降。2.用于胸痹等上焦疾患时,必须与风药川芎、桂枝等合用,以便升降并用,升清降浊,此时剂量应减半,否则药物剂量过重必然重滞不灵,不利于阳气流通,效果不显。3.应用该方时必须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会导致胃气难以下降,因而效果不佳。
以下是孙曼之应用叶氏茯苓饮医案1例:
田某某,女,30岁。初诊:2008年5月29日。
胃痛4年,本次复发3日。刻诊:胃痛胀、反酸,似与进食时间无关,严重时泛酸水。纳正易饥,烦躁易怒,晚间口苦干,晨起口气秽。大便正常,近来便溏,伴咽燥色红,涕中夹血。观形瘦淡黄。脉右小软无力,左关沉细弱,舌瘦微红苔薄白腻。胃镜显示:胃底、胃体糜烂。处方:半夏12克,黄连2克,枳壳10克,杏仁10克,茯苓10克,紫苏10克,厚朴10克。3剂,水煎服。
二诊:胃痛大减,仍然便溏。脉两手小软短,舌稍胖,苔薄白腻。上方加肉桂5克。水煎服,5剂。
三诊:胃痛消失,仍便溏,日一行。询近食水果较多,嘱忌食生冷。健脾丸(浓缩丸)1瓶、附子理中丸(浓缩丸)1瓶,照说明口服。
笔者应用叶氏茯苓饮医案一则:
高某某,男,69岁。2012年11月28日出诊。胃胀满、胃痛1月余,伴泛酸口干,食难用饱,大便先干后正常,日一行,眠可,脉右小洪关弱,左略大,舌红苔薄白腻。处方:黄连2克,杏仁10克,枳壳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紫苏10克,桑叶10克。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胃痛、胃胀明显减轻,惟胃酸。上方加海螵蛸10克,续服3剂。
三诊:胃痛、胃胀已愈,胃酸亦减。上方3剂,以资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