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例一

吴某某, 男, 59 岁。2005年12月12日初诊。腹痛腹泻伴低热1天。因昨天上午喝汤药之后吃菜炒饭, 当晚起腹痛颇剧, 腹泻、呕吐数次, 泻下淡黄色水样便, 量多, 口渴, 乏力, 纳少。舌红苔黄腻, 脉细略数。测得腋下体温37e 。查大便常规: 血性, 水样。镜检: RBC ( 8 ), WBC( + )。拒绝其他检查, 拒绝用西药。给予中药治疗, 药用:藿香、苏梗、黄连黄芩、木棉花各10g, 薏苡仁、茯苓各15g,板兰根、葛根白芍各12g, 陈皮甘草木香(后下) 各6g。2剂, 水煎服。2005年12月14日复诊: 服药2剂, 腹已不痛,泻止, 大便日行1 ~ 2次, 自觉已无不适, 黄腻苔己化薄黄。用上方加减3剂, 4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例二

纪某某, 女, 50岁。2005 年10 月28日初诊。平素自觉胃肠较差, 易嗳气, 呃逆, 常服补中益气丸及边条参。约10天前腹泻1次之后, 每觉小腹下坠, 窘迫生风感,大便软溏, 每日1~ 数次。近月来月经紊乱, 白带较多, 小便如常, 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微腻, 脉细略弦。药用藿香、苏梗、连翘、鸡冠花、佛手、枳壳白头翁各10g, 板兰根、芦根各12g, 薏苡仁、山药各15g, 大腹皮6g。2 剂, 水煎服。2005年10月31日复诊: 服药2剂, 症状明显减轻, 再予2剂, 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 无不适。

按 以上2例均为急性腹泻。例1为湿热俱盛, 夹有食滞, 为实热证, 故病势急, 症状重, 用葛根黄连黄芩汤折其湿热之盛, 用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配以藿香、苏梗和中化湿,薏苡仁、茯苓渗湿利尿, 使邪有出路。故收效快捷且无其他不适。例2因常服边条参致气滞, 气不行则湿盛, 导致气滞而且夹湿, 湿郁化热下注而为泻。但因其正气不足, 故来势不甚, 又因脾虚湿盛, 带下量多。因而采用芳香理气清热化湿之法。因腹痛腹泻每有湿浊作祟, 故笔者每用藿香、苏梗配入辨证方中, 可获良效。

例三

徐某某, 男, 54岁。2005 年1 月13 日初诊。腹泻近半年, 日行大便3次, 分别于晨起、早餐后及上午9时左右各行大便1次。第1次为正常大便, 第2次为软便, 第3次为黄色水样便, 且伴有粘液。腹中微有不适感, 时或觉口干口苦, 胃纳如常。舌质淡红边有齿印, 舌苔薄微黄腻, 脉细数。药用茯苓、太子参各15g, 猪苓泽泻白头翁、木棉花各10g, 白术山药白芍各12g, 陈皮甘草各6g, 砂仁(后下)4g。水煎服, 3 剂。嘱检查大便常规及大便细菌培养。于2005年1月17日复诊: 诉服第1剂药后大便日行2次, 有少许粘液。服第2剂至今, 每天大便1次, 无粘液, 无不适。故大便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均未作。按上方3剂, 1 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例四

连某某, 男, 71岁。2005 年12月3 日初诊。数月来左上腹隐痛, 饥饿时较明显。肛门每有分泌物渗出,大便后较甚, 肛周潮湿不适, 大便软溏, 经多方治疗, 症状未减。既往有高血压及糜烂出血性胃炎病史, 现仍服降压药(药名不详)。测血压165 /80mmHg, 舌质偏红, 舌苔薄白, 脉细数。药用太子参15g, 白术山药茯苓各12g, 益母草白及白头翁各10g, 薏苡仁20g, 破故纸、升麻陈皮甘草各6g, 槟榔8g。水煎服, 3剂。2005 年12月8日复诊: 肛门分泌物明显减少, 腹痛消失。测血压140 /75mmH g。照上方3剂, 服药后症状消失, 1个月后随访, 未复发。

按 以上2例慢性腹泻, 均为脾虚湿盛所致。例3脾虚湿盛为主, 脾虚运化无权, 导致湿气积聚, 湿盛又致脾气更虚, 运化更差, 以至腹泻日久未愈。治宜健脾利湿, 以四苓散健脾渗湿为主, 太子参、山药加强健脾之力, 白头翁、木棉花清利湿热为辅,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砂仁陈皮理气去湿, 使正气恢复, 脾气得运, 湿邪有出路则病可愈。例4。高龄体弱, 脾肾两虚, 脾气虚则运化无权, 湿气得以聚集; 肾气虚则通调水道功能减弱, 湿气聚集, 未能排出, 导致腹泻。治疗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为主, 加山药、薏苡仁、破故纸加强健脾,辅以补肾, 升麻提气, 槟榔化浊, 益母草活血, 白头翁清下焦湿热, 陈皮理气, 共奏温补脾肾去湿化浊之功。

以往人们总以为中医不能治疗急性病。其实, 自古以来, 中医治愈急症的例子不胜枚举。用中药治疗急症, 只要辨证准确, 用药恰当, 不但收效快, 而且其他症状也可同时得到改善或消除, 病人愈后恢复快, 无其他明显不适。人们总以为慢性病一定要很长时间才会痊愈。其实, 治疗慢性病同样要抓紧时机, 仔细辨证, 抓住重点, 用药切中病因病机, 同样可以很快见效, 有些慢性病还可以很快恢复。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