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王某,男,68岁,1994年12月28日初诊。自觉唾液有咸味,似有盐粒含于口中,影响纳食,不知其味,痛苦难耐,且逐渐加重月余。平素饮食味淡,患慢性支气管炎已10余年,此次缘于感冒,引致气管炎复发,经抗炎、止咳祛痰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减轻,近1月来却见上症,自寻民间土方治疗罔效而前来诊治。症见形体消瘦,面目虚肿,口咸难忍,时时引唾欲解,纳食无味,咳嗽,痰少易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骶?软,二便尚可,舌淡略胖、苔白腻,脉沉细。因病情复杂,遂请本院口腔科及内科会诊后未能确诊。余细思之,《内经》指出“咸入肾”,据此得到启示,咸味不能下入于肾而上泛于口,则其肾必虚,且患者有慢支炎多年,久咳肺气耗散致肾阳虚亏,不足以蒸腾气化,输布精津上温涎水,口咸症乃作,证属肺肾两亏。治以益肺温肾,佐以止咳化痰。处方:炙麻黄5 g,炙甘草细辛各6 g,红参、麦冬川贝母、制附子桂枝、苦杏仁各10 g,紫苏叶12 g,款冬花15 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自觉唾液咸味稍减,已能辨食五味,面目虚肿、畏寒肢冷、腰骶?软乏力等症亦减,但仍咳嗽,痰少,舌淡红、苔白,脉细但应指有力,考虑肺肾之气渐复,药已对症,原方易桂枝肉桂(后下)3 g,加紫河车粉(冲服)、白术茯苓干姜各10 g,继服5剂。
  
三诊:口咸症大减,纳增,面目虚肿已消,畏寒肢冷、腰骶?软顿失,咳嗽较前略缓。药已对症,守二诊方,加重附子12 g,肉桂(后下)6 g,继服10剂。
  
四诊:口咸症消失,仅有微咳,痰少,余症均告缓解,精神渐好转,病已初愈,以金匮肾气丸合固本咳喘片善后调理。随访3年余,慢支炎发病次数较前大减,口咸症从未复发。
  
按:口咸症在中西医书籍中均无此病名,仅为一种特殊味觉异常的自觉症状。笔者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分析此症。其口咸难耐为自觉症状,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述:“咸生肾”,“肾在味为咸”,认为此两句实指咸味生于肾,咸味的浓淡由肾脏阴阳平衡来调节,蒸腾气化来完成,并由肺脏通调水道输布至全身,上至于口中唾液,下达于脬中溲水。此症因咳喘日久,肺气耗散,通调水道功能紊乱,母病及子致肾阳虚亏,蒸腾气化无力,咸味浓淡调节失司,口咸症由此而发。本案治应从肺肾两虚入手,故拟益肺温肾,佐以止咳化痰之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参苏饮加减。方中麻黄细辛、紫苏叶宣肺止咳,苦杏仁川贝母、款冬花益肺化痰;红参、桂枝麦冬、炙甘草温肺益气助肾阳;制附子温肾。全方配伍,肺肾同治,取其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待肺肾之气渐复后,再以紫河车、白术茯苓干姜使益肺温肾、温阳化痰之力大增,更易桂枝肉桂,其与制附子共行微微生长少火以助肾气之功,终以肺肾之气渐盛,肾脏蒸腾气化渐旺,咸味浓淡调节平衡,肺脏通调水道输布有序,口咸顽症得除。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