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沈舒文辨经络骨治疗痹症当

  • 文章导读: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引起的以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属于痹症范畴。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沈舒文教授治疗本病,从经、络、骨辨治用药,取得良好疗效。

        痹症治肿重祛湿  治湿当分寒与热

        痹症的发生是在营卫空虚的情况下,“风寒湿三气杂至”侵犯关节,阻滞经络,损骨伤肾而发病。在诸邪之中,风湿凝瘀恒存是本病的共性,而寒热的异化则形成了病性的个体化特征。寒热异化的条件则取决于机体阳气之多寡,阳虚则邪从寒化,形成风寒湿瘀痹痛,临床以关节冷痛,遇寒加重为特征;阳盛则邪从热化,形成风湿热瘀痹痛,临床以关节红肿热痛,或有低热为特征。

        不论风寒湿痹还是风湿热痹,病有在经、在络及损骨伤肾之不同,风湿常滞经,肿与湿有关,关节肿胀重在祛湿,祛湿不在利,而在用藤类药宣湿通经,所谓“藤走经”,如在风湿病活动期,关节肿胀常用络石藤、忍冬藤、海风藤之属;凝瘀滞在络,顽痹久痛更入络,治络则宜用虫类药,如蜈蚣、白花蛇、地鳖虫之属。痹证痛剧为寒凝,常用制川乌、制草乌、附子,所谓“大辛大热释寒凝”。

        关节肿大治痰瘀  骨损变形壮督阳

        关节形态的改变是病损程度的客观反映,其风湿瘀久羁不除,湿凝变痰浊,血凝变瘀浊,痰浊凝瘀深入骨骱,滞络损骨,使关节疼痛外可出现关节肿大、畸形、强直等关节形态变化。

        若病损关节以肿大为主,关节腔滑液积留,甚至畸形,疼痛不甚者,骨损未显,为痰浊凝瘀为主,可用制南星、白芥子、威灵仙、地鳖虫等消除关节痰瘀凝聚,恢复关节功能;若关节畸形强直,屈伸不利,甚或卷肉缩筋,疼痛剧烈,则为浊瘀久留关节,深入骨骱,损骨伤肾为患。肾主骨,主督阳脉,损骨伤肾与督阳脉虚滞有关,因此,当补肾壮骨,温壮督阳,以通络脉,补骨壮督药常用巴戟天、鹿角、桑寄生等,通络脉用地鳖虫、刘寄奴、蜈蚣等,可促进关节部位血液循环,恢复关节囊再生功能,控制病情发展。

        祛湿效罔转化瘀  温散无功泄里热

        关节的疼痛与肿大变形是本病最基本的临床证候特征,沈舒文教授提出:“痹症治肿,重在祛湿,痹症治痛,重在散寒。”同时,他还突破常法,另辟蹊径,效仿骨伤治肿法,重在化瘀。

        风湿瘀毒留滞关节,有损骨的一面,瘀毒凝滞,也具备了骨伤肿痛的病理特征,可选用骨伤消肿止痛药如刘寄奴、松节、血竭、地鳖虫、河蟹等;其中,地鳖虫配河蟹化瘀消肿,可消散关节囊中的凝瘀败血,消肿止痛作用甚良。

        对寒凝久痛,屡用温散通络而无功者,则兼泄里热。此类疼痛久用温散通络之品,频频发越阳气,而寒湿凝滞经络,难得通利,里不通则邪难散,反使阳郁而生里热,症见舌红苔黄等,宜配生石膏30~50克及知母与忍冬藤,常收捷效。

        久病屡发补营卫  补卫不应温肾督

        本病往往久延难愈,每因气候变化而屡发,究其原因,多是营卫空虚,或督阳不健。因此,补益营卫,防止复感,是制止病损延绵的一个重要环节,可用黄芪白术党参防风桂枝白芍之属。

        若本病用上药亦不能有效制止病情反复,则宜从温壮肾督入手。盖“卫阳出下焦”,卫阳之根在肾督,肾督阳衰,则卫阳必然空虚,造成邪气内侵,病情反复。因此,温肾壮督脉能充实卫阳之气,以抵御外邪,防止复感,可用桑寄生、巴戟天、鹿角胶、千年健及黄芪等。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