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青献春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

    青献春教授自幼研习中医中药,熟读中医经典论著,并跟随多位山西名老中医临床学习,在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病症方面颇有见地,尤其在治疗慢性胃炎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胃炎往往证候错综复杂,气血阴阳均出现失调和亏损,而且容易生痰、生湿,单纯依靠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祛痰、祛湿等方法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青献春教授在汲取山西名老中医梁剑秋先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唯有在调和脾胃、重建中气的基础上健脾燥湿、肝脾同治方能见效。现将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分析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多由于机体脾胃素虚,加之内外之邪乘袭所致,主要与饮食所伤、七情失和等有关[2]。引起慢性胃炎的根源在脾,脾为生痰之源,太阴以湿土主令[3],脾虚则会影响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导致痰湿内生,而脾胃互为表里,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脾虚则胃亦同病,正如内经所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 慢性胃炎治则的分析
      
    中医学历来重视脾胃,治疗方药丰富多彩,顺应升降运化恢复脾胃功能是治疗该病的原则,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肝气宜条达[4]。青教授跟随山西名老中医梁剑秋先生多年并汲取了其治疗脾胃病方面的经验[5],认为脾升胃降是脾胃本身功能正常的标志,因此在调理脾胃时常加一些调气药,同时,调补脾胃时必须扶脾阳与益胃阴两者兼顾,因脾胃病大多由久病而成,亦非单纯脾阳虚或胃阴虚,而是或先损脾阳、阳损及阴,或先损胃阴、阴损及阳,呈现脾阳与胃阴俱虚症状,故青教授在临床中注重在扶助脾阳的同时兼顾脾胃之阴。
      
    在继承梁老医学思想的基础上,青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胃炎多为外邪侵袭,素体虚弱长期发展而来,胃病日久,中焦气化失常,精微化源不足,故可见虚象,且多由实邪内结脏腑,气化失常而致,致使脏腑虚衰,气化不及,痰水瘀血旋即内停,如是由虚致实,虚实夹杂。补则闭门流寇而助邪,攻补皆施,亦有掣肘之弊,而攻逐之法可使得邪去而元气自扶。尝谓:“九补不如一消”,实为经验之谈。凡沉疴痼疾,如能疏其气滞,逐其痰饮,利其水湿,决其血瘀,俾阳气畅达,阴精敷布,脏腑气化,则自复常度。在临床上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较多,不可拘泥一证一方,要随着证型的变化灵活运用方药,做到有的放矢。
      
    3 治疗慢性胃炎的方证用药经验
      
    3.1 肝胃不和证用药经验
      
    该证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每因情志不舒而病情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后稍缓;嗳气频频,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属肝胃不和,宜用逍遥散合平胃散加减。
      
    患者1,男,35岁,2012年12月2日来诊,因前两日和妻子生气后引起胃憋胀,嗳气,泛酸,食欲差,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属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和胃。
      
    处方:当归9 g,炒白芍9 g,柴胡9 g,云茯苓12 g,焦白术12 g,炙甘草12 g,薄荷6 g(后下),焦苍术9 g,川厚朴9 g,陈皮9 g,木香9 g(后下),炒扁豆12 g,炒山药12 g,炒薏苡仁12 g,莲子12 g,焦三仙各15 g,炒内金15 g,生姜3片,大枣2枚。服7剂后痊愈。
      
    3.2 脾胃虚寒证用药经验
      
    该证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痞闷,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属脾胃虚寒,宜用小建中汤合二陈汤加减。
      
    患者2,女,28岁,2012年10月14日来诊,因吃饭后胃部胀满、隐痛一月余,纳差,晨起大便先干后稀,月经正常,平素怕冷,喜食热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属脾胃虚寒证,治宜健脾温中。
      
    处方:桂枝9 g,炒白芍9 g,清半夏9 g,陈皮9 g,云茯苓9 g,炙甘草12 g,炮姜9 g,木香9 g(后下),砂仁9 g(后下),良姜9 g,香附9 g,莲子12 g,炒扁豆12 g,炒山药12 g,炒薏苡仁12 g,焦三仙各15 g,炒内金15 g,生姜3片,大枣2枚。服3剂后诸症减轻,继服上方加减14剂痊愈。
      
    3.3 脾胃湿热证用药经验
      
    该证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腹脘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属脾胃湿热,宜用藿香正气散合平胃散加减。
      
    患者3,女,40岁,2012年12月9日来诊,胃胀,泛酸,胃部嘈杂两月,口苦,容易困倦,纳少,大便黏而不爽,小便量少,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属脾胃湿热证,治宜利湿化浊。
      
    处方:藿香9 g,大腹皮12 g,苏梗9 g,桔梗9 g,陈皮9 g,云茯苓12 g,川厚朴9 g,炒白术12 g,清半夏9 g,白芷9 g,木香6 g(后下),莲子12 g,炒扁豆12 g,炒山药12 g,炒薏苡仁12 g,焦三仙各15 g,炒内金15 g,延胡索9 g,川楝子9 g,乌贼骨30 g,煅瓦楞30 g,生姜3片,大枣2枚。
      
    二诊,2012年12月16日复诊,服药后胃不痛,泛酸、嘈杂减轻,饮食恢复,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淡黄,脉数。继服上方加减15剂痊愈。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