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韩明向运用地黄饮子治疗帕金森病经验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韩明 向教授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指导老师。韩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已逾60载,在中医药防治内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采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现将韩 教授诊治帕金森病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疾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是其主要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姿势平衡障碍、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帕金森病属于中医颤证范畴。历代医家对颤证都有一定的认识。关于颤证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之说。《内经》中并无颤证之名,而将“颤”泛谓之“掉”、“振”、“摇”、“鼓栗”等,并将其理解为某一疾病的症状或病机。《内经》阐述了颤证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肢体摇动,认为颤证的发生与肝肾相关。“肝主身之筋膜”,肝为风木之脏,肝风内动,筋脉不能任持自主,随风而动,牵动肢体及头颈颤抖摇动。赵献可《医贯·痰论》提出:“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疾”,认为风之产生,责之于肾阴;痰之产生,责之于肾阳。肾阳亏虚,又易形成火不生土,致脾阳虚衰。脾阳不足,气血生化无源,筋脉失养则出现动作迟缓。由此可见,肾阴、肾阳亏虚为本病发病之根本,并涉及肝、脾。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颤振》指出“此病壮年鲜者,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提示颤证好发于老年人,因老年者大多具有“阴血不足,年老气衰”的患病基础体质。肾藏五脏六腑之精,主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肾精损则阴血虚,发之为颤。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颤振》指明:“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风颤者,以风入于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头招面摇手足颤掉也”。楼英认为颤证的病因病机为“风火”,“风火”的产生与心肝火亢关系密切。清·张璐《张氏医通·颤振》云:“盖木盛则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总结颤证的发生多与风火痰瘀相关。

    颤证临床表现为头部或肢体的颤抖、摇动,不能自制,常伴有活动减少,动作笨拙,吐字不清,言语缓慢,甚或烦躁不安,神情呆滞等症状。韩明向教授认为颤证常常隐匿起病,病程日久,累及肝肾。阴阳两虚为发病之根本。《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肝主筋,肾主骨,肢体的颤动与肝肾关系密切。肝肾二脏精气充沛,阴平阳秘,则能防止肢体震颤,减少颤证的病发或延缓颤证的病程。反之,肝肾亏虚,肝血虚则无以濡养筋脉,临床表现为头摇肢颤,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健忘心悸,眩晕纳呆,脉沉濡或细弱;肾阴虚则神机失养,肢体失主,临床表现为头摇肢颤,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老年患者病程日久甚或痴呆;肾阳虚则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沉迟无力。故韩明向教授认为,颤证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临证应以滋补肝肾为治疗大法,辨证处方,疗效显著。

    2 方药分析

    韩明向教授认为颤证者多年老体衰,病程日久,证情复杂,虚实夹杂,治疗应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韩明向教授临证处方善选古方,师古而不拘泥于古,融会贯通,临证喜用地黄饮子治疗阴阳两虚型颤证,再结合症状辨证加减。症见肝风内动,常配伍天麻、钩藤;症见痰热风动,常配伍半夏、胆南星、竹茹;症见瘀血阻滞,常配伍地龙、鸡血藤;症见气血亏虚,常配伍当归人参白芍。地黄饮子出自《圣济总录》,是金代医家刘河间在其《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的地黄饮基础上加薄荷而成。地黄饮子由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组成。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巴戟天肉苁蓉温肾壮阳,共为君药;附子肉桂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元,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济火,均为臣药;石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交通心肾,功为佐使。诸药合用,补养下元,摄纳浮阳,水火既济,化痰开窍,原著中用于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本方的用药特点是既用温补,又用滋阴,温而不燥;上下并治,以治下为主;标本兼顾,以治本为重。

    3 病案举隅

    刘某,女,56岁,加拿大华裔,2014年4月 16日初诊。患者双上肢不自主抖动、动作迟缓半年余,伴言语缓慢、声音低微,手足、腰背发凉,排便排尿无力,夜尿5~6次,大便秘结难解,失眠多梦,口干。此前院外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多巴丝肼、苯海索、金刚烷胺”口服药物治疗后,抖动、动作迟缓等症状减轻,生活尚能自理,其他症状缓解不明显。就诊时症见头摇肢颤,肢体拘急僵硬,屈伸不利,神疲气短,腰寒肢冷,寐而不安,尿便无力,舌红苔少乏津,脉细软。中医诊断:颤证(阴阳两虚证)。西医诊断:帕金森病。治法: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处方:熟地黄15 g,山茱萸15 g,肉苁蓉15 g,巴戟天10 g,附子6 g,肉桂心15 g,西枫斗(药用石斛的加工品)15 g,寸麦冬15 g,五味子10 g,石菖蒲15 g,苦远志15 g,云茯苓10 g,生姜3 g,大枣2枚。处方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时(2014年4月22日)患者自诉神疲气短、夜尿频多症状减轻,口干而不欲饮,夜寐难安,盗汗多梦,其他症状无明显变化。舌红苔少乏津,脉细软。原方加生地黄15 g,山茱萸、肉苁蓉两味加量至20 g,继服7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时(2014年4月29日)患者头摇肢颤、肢体拘急僵硬、屈伸不利稍减轻,神疲气短、腰寒肢冷、盗汗多梦改善明显,寐安,夜尿3~4次,大便难解,舌质偏红少苔,脉细。原方加制何首乌10 g、全当归10 g,继续服用7剂。

    四诊时(2014年5月6日)患者头摇肢颤、肢体拘急僵硬、屈伸不利等症状减轻,日常行动较前灵活,气短、腰寒肢冷明显改善,夜寐安,夜尿3~4次,大便每2 d解1次,舌质偏红苔薄,脉细。效不更方,原方继服7剂。

    按:患者老年女性,年老体虚,症见头摇肢颤,肢体拘急僵硬,屈伸不利,中医诊断为“颤证”,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病”。患者神疲气短,腰寒肢冷,寐而不安,尿便无力,结合舌脉,辨证为“阴阳两虚证”,处方选用地黄饮子加减。方中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古人云其“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本草纲目》云:“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本品酸微温质润,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补益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为平补阴阳之要药。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云其“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癥瘕。久服身轻。”巴戟天补肾助阳,强筋骨,祛风湿,《神农本草经》云其“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附子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肉桂心,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西枫斗养胃阴,又能滋肾阴。麦冬滋养胃阴,又善养肺阴。五味子上敛肺气,下滋肾阴,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生姜、大枣和中调药。诸药合用,阴阳并补,上下同治,标本兼顾,水火既济,痰化窍开,则病可愈。

    二诊时患者自诉服药后症状好转,仍有口干而不欲饮,夜寐难安,盗汗多梦等症状,为阴虚有热,加用生地黄清热凉血,重用山茱萸、肉苁蓉加强滋阴温阳之效,使阴阳相调。三诊时患者自诉服药后症状好转,仍有神疲气短症状,结合舌脉,原方加用制何首乌、全当归以补益精血。四诊时患者自诉症状改善明显,故以原方继续,增强疗效。

    4 结语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中药可能通过促进脑黑质细胞修复和再生,增加神经递质分泌,提高脑组织毒蕈碱型受体(M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含量、活性和亲和力,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可以增强疗效,改善患者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提高患者对治疗帕金森病药物的敏感性,减少西药不良反应,延缓帕金森病的病程进展,提高患者生活与工作质量。韩明向教授治疗帕金森病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滋补肝肾为总体治疗原则,结合患者风、火、痰、瘀的不同症状辨证化裁用药,切中病机,药证契合,效如桴鼓,可拯救顽苛。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