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奔豚气辩证

  • 文章导读:奔豚气是指因七情郁结,或心肾阳虚,或寒饮、水寒之气上逆,胃气乘虚上逆等所致,表现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其证候特征的一种病证。状如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

     

    5.典型病案:

    病例三:外感寒邪,心肾阳虚,寒水上冲致奔豚气案

    海某,男,48岁。农民,1988年11月23日初诊。 初诊:患者素体阳虚,平时稍冷即畏寒。今因初冬(小雪节气)天气骤寒,又不慎饮用冷水,逾一周左右后始觉脐下微悸动,旋即感到逆气自少腹起向上攻冲,从少腹上冲胸咽,充至咽喉即人事不省,约数十秒逆气平复,神志清醒,故急来中医门诊治疗。刻诊:发作时始觉脐下微悸动,旋即感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逆气冲至咽喉即人事不省,约数十秒逆气平复,神志清醒,复如常人,发作时伴少腹疼痛,心悸不安,胸闷气促。平时面色苍白,身微恶寒,现已发病五日,少则每日发作一次,多则每日数次,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紧。中医诊断:奔豚气。证属:外感寒邪,心肾阳虚,寒水之气上冲。治法:通阳散寒,平冲降逆。方药:《金匮要略》桂枝加桂汤。处方:桂枝15g,炒白芍9g,甘草9g,生姜9g,大枣5枚。2剂,每日1剂,水煎服。 11月25日二诊:服两剂后,奔豚气诸症明显好转,发作时仅感少腹似有逆气上冲,但未达咽喉逆气即消失,亦未影响神志。病既已轻,故效不更方。再以原方4剂,药后诸症悉除,奔豚气告愈。

    【按语】《金匮要略》有“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其特征。又有“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本案与仲景描述的症状和病因病机颇为相似。患者素体阳虚,稍冷畏寒,说明平素阳气既虚;又遇天冷,复受外感寒邪,虽受寒的途径不是“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但受寒的原理相同,以致形成心肾阳虚,寒水之气上冲发为奔豚,故方用《金匮要略桂枝加桂汤,通阳散寒,平冲降逆。因药证合拍,故两剂知,五剂愈。

    (三)心阳不足,寒饮之气上逆

    1.临床症状: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逆气多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欲作奔豚,或头眩短气,口吐涎沫,形寒怕冷,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

    2.病机分析:素有水饮内停,气化不利,加之发汗过多,心阳受伤,或下焦素有水寒之气,乘心阳不足,水邪内动,水寒上逆,以致脐下动悸、欲作奔豚,甚或水气上冲发生奔豚,故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之状。素有水饮内停,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气上冲,阻碍清阳,上凌心肺,则头眩短气,口吐涎沫。阳气不足,则形寒怕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均为水气内停之征。

    3.治疗原则:温阳行水,理气降逆。

    4.选方用药:《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或苓桂术甘汤。 茯苓30g,桂枝12g,甘草6g,大枣15枚。 方中重用茯苓为君,淡渗利湿,宣泄水饮,可治“胸胁逆气”(《本草经》)。臣以桂枝温阳化水,降逆平冲,以止奔豚。二者相合,更能交通心肾,温阳降逆。甘草、大枣培土制水,以抑水饮内动,制其冲气上逆,共为佐使。其用甘澜水煎药,取其水性行而不滞,不助水湿之意。药仅四味,共奏通阳降逆、培土制水之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宜于水气内动,欲作奔豚之证。若水气内动,奔豚已作,可用《金匮要略》桂苓五味甘草汤平冲降逆,另用沉香末磨服,以增强平冲降逆之功。本证以温化寒饮为要,若寒饮不化,可合《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若咳痰清稀者,可合《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温肺化痰;若奔豚气反复发作难愈者,加沉香、黑锡以温肾降逆。

    5.典型病例: 病例四:水气上冲,水饮痞结致奔豚气(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案 温某,女,63岁,退休,2006年2月21日会诊。 初诊: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善忧多思。2003年10月因受惊吓而致发作性腹胀,自小腹渐至心下,每次约10分钟,每日发作3~4次。11月在上症基础上又出现小腹悸动欲上冲,甚时气自小腹上冲至心下、胸咽,约10~15分钟气降冲平如常,每日发作4~5次。2005年后每因生气后病又发作,虽经治疗,但未控制。2006年2月2日上症加重,住院治疗。症见:每日发作10~20次,冲逆甚时意识丧失,约数秒即清醒。外院胃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给予制酸、促进胃动力治疗无效。西医诊断: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断:奔豚气。遂处以《金匮要略》奔豚汤3剂,症状如故。于2006年2月21日邀我会诊。刻诊:发作性气上冲,脐左动悸,腹胀,脐周坚满,纳呆乏力,双腿麻木,形体消瘦,面色略浊,舌红,苔白腻,脉滑。病为奔豚气无疑,证属:水气上冲,水饮痞结。治法:通阳利水,降逆散结。方药:《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合枳术汤。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炙甘草8g,大枣8枚(擘),枳实10g,生白术12g。2剂,每日1剂,分煎2次,分早晚空腹服。2月23日二诊:服2剂药后脐左动悸减,但仍时时有气上冲,舌脉如前。至此水饮渐散,当增平冲降逆温阳之剂。继以《金匮要略》桂枝加桂汤合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15g,炒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8g,大枣6枚(擘),茯苓30g。5剂,水煎服,日1剂。 2月28日三诊:药进1煎夜眠安好,无气上冲,服5剂药后,气冲已平,仍有脐周坚满,但较前明显减轻。故再以上方加枳实6g、生白术12g。10剂药后脐周坚满及腹胀消除,纳食增多,病情告愈。更以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防止复发。随访4个月未复发。

    【按语】患者性格内向,善忧多思,日久伤脾,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形成水气,日久水气痞结。惊伤心,恐伤肾,心肾阳虚则下焦寒水无以镇摄而时时上冲。故选《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通阳利水;桂枝加桂汤温心暖肾,平冲降逆;枳术汤行气散结,健脾利水。余宗仲景之法,复方合用,切中病机,使难愈之痼疾霍然而愈。

    (四)湿食中阻,胃气乘虚上逆

    1.临床症状:每在空腹逆气从胃脘上冲心胸,伴心悸胆怯,紧张烦躁,饥饿时最易发作,食后逆气上冲即平,心悸胆怯,紧张烦躁随即消失,但又增胸脘痞闷,心区憋闷有重压感,平素纳呆食臭,面色略浊,舌淡暗,苔白腻中根厚,脉濡滑数。

    2.病机分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脾虚则不能健运升清,胃滞则不能消化降浊。空腹脾虚不能运化升清,胃浊之气乘虚上冲,故见空腹逆气从胃脘上冲心胸,伴心悸胆怯,紧张烦躁,且在饥饿时易发;食后虽胃中空虚而浊气上冲得以抑制,但胃不能腐熟消化,脾不能健运升清,故又增胸脘痞闷,心区憋闷有重压感。纳呆食臭,面色略浊,舌淡暗,苔白腻中根厚,脉濡滑数,均为湿食中阻之征。

    3.治疗原则:除湿消食,益胃降逆。

    4.选方用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 苍术12g,川厚朴12g,陈皮12g,甘草6g。 《丹溪心法》保和丸:神曲15g,山楂15g,茯苓18g,清半夏8g,陈皮12g,连翘15g,莱菔子15g。《伤寒论》旋覆代赭汤:旋覆花9g(包),代赭石15g(捣,先煎),人参9g,清半夏8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4枚(擘)。

    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满宽胸,陈皮理气化湿,甘草、姜、枣调和脾胃。合为燥湿健脾之主方。 方中山楂神曲能消食积,悦胃气,除陈腐;莱菔子善消面积,更兼豁痰下气,宽畅胸膈。配以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利湿;连翘芳香,散结清热。诸药合用为和胃消食之剂。 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伍人参甘草大枣扶脾益胃以治其虚,半夏、生姜降逆化痰以散结气,合用以奏扶正降逆之效。

    5.典型病例:

    病例五:湿食中阻,胃虚气逆致奔豚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案

    刘某,男,30岁,司机,2005年5月23日会诊。

    初诊:主因发作性气上冲胸半年入院。患者平素易紧张、胆怯。于2004年11月出现发作性气自右上腹上冲心,心区闷胀重压,饥饿时易发作,伴有纳差、食后脘胀,头昏、乏力、腰困、汗出、四肢动、失眠、烦躁,每日1~2次,每次10~30分钟不等,嗳气后症解。外院曾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服谷维素及中药治疗半年,上症如故。5月23日邀我会诊。刻诊:平素性格内向,近2年因操劳忧思过度而发病,饥时气上冲胸,餐后胸脘痞闷,胆怯,易紧张,失眠烦躁,食臭,面色略浊,舌淡暗,苔白腻中根厚,脉濡滑数。中医诊断:奔豚气。证属:湿食中阻,胃气上逆。治法:除湿消食,益胃降逆。方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丹溪心法》保和丸合《伤寒论》旋覆代赭汤。处方:苍术12g,川厚朴12g,陈皮12g,清半夏8g,茯苓18g,山楂15g,神曲15g,炒麦芽15g,旋覆花9g(包),代赭石15g(捣,先煎),太子参9g,生姜9g,甘草6g,大枣4枚(擘)。3剂药后食臭消,腻苔渐薄,嗳气轻。再3剂药气上冲减轻,又服6剂药气上冲已平。后以甘麦大枣汤补中安神,共服20日,并配合心理疏导而告愈。

    【按语】《金匮要略》将奔豚气病因概括为两种:一是伤于惊恐;二是汗后伤阳,复感外寒或素有水饮,下焦寒水之气上冲。但临证所见本病,病因十分复杂,七情、饮食、劳倦、外感和失治误治皆可引起。本案忧思操劳伤及心脾,脾虚则运化无力;湿食中阻,气机不畅则纳差,餐后胸脘痞闷,食臭,面色略浊;脾虚胃弱,虚气上逆则气自胃脘上冲至心区;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烦躁、紧张、胆怯。故以平胃散、保和丸、旋覆代赭汤合而化裁,除湿消食,益胃降逆,则胃气顺降,脾气健运,胃气向上冲逆自除。后以甘麦大枣汤补中安神,使胃气得复,神志安定。(柴瑞霭)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