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心血管科名中医][图文]毛德西 | |
[名家医案]四妙丸加减治疗肺结节经验 | |
[皮肤科名中医][图文]王萍 | |
[骨伤科名中医][图文]林晓生 | |
[名家医案]仝小林院士治疗老年性痴呆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杨春波辨治反流性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杨春波治疗脾胃湿 | |
[名家医案]王昌俊教授中医辨治肠癌经 | |
文章导读: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从现代医学来讲,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该病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DGR)、自身免疫异常和各种理化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因内镜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胃内部的情况,故胃镜为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为常见的方式。临床治疗一般给予患者抗Hp、抑酸以及保护胃黏膜等药物,但长时间服用这三种药物会增加骨折、感染等风险,也可能会出现黑便、腹泻等不良反应,同时存在复发率高等问题。 |
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整体观念进行辨证论治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少、副作用小。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首创“浊毒理论”,在临床上围绕浊毒进行辨证论治,同时将中医的四诊合参与现代医学的胃镜相结合,准确、及时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辨治浊毒内蕴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认识
李佃贵认为,浊毒内蕴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确切地说因发病时间较久,久病入胃络,并与肝脾密切相关。依据上述理论,李佃贵认为浊毒内蕴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是脾胃虚弱为本,邪气干胃为标;病机关键为湿热中阻,浊毒内蕴。
脾胃虚弱为本
《临证指南医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胃共处中焦,运纳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辅相成。若素体脾胃失健或思虑过度等致脾气虚而运化无权,不仅使气血生化无源,还聚湿生痰,同时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胃阴亏虚。胃为阳腑,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脾胃升降相因,脾不升则胃不能和降,使胃腑积滞,阳郁化热,灼伤胃阴。另外,肝火犯胃乘脾,一方面肝火犯胃可以直接形成胃火,灼伤胃阴,导致胃失和降;另一方面,肝乘脾使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湿热相合,阻滞中焦。饮酒或嗜食辛辣厚味均可酿生湿热,耗伤胃阴,湿热困阻中焦,浊毒内蕴,使脾胃功能进一步受损,久而久之,胃腺体萎缩,形成萎缩性胃炎。
邪气干胃为标
《黄帝内经》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记载,故脾胃虚弱易招致外邪。若感受暑湿外邪,暑为热邪,最易与湿合,脾虚更易感受暑湿,困阻脾胃,加剧湿热。另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因素。脾胃湿热的环境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侵入、定居和繁殖,若不能及时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强烈的炎症反应可造成胃黏膜损伤,久而久之,便会萎缩。
湿热中阻,浊毒内蕴为其病机关键
若素体脾胃失健、肝郁乘脾、饮食失节、思虑过度等致脾气虚而运化无权,水谷不能化成精微,胃腑营养不足,还可以聚湿生痰。同时肝火犯胃、饮酒嗜食辛辣厚味等因素使胃中积热,灼损胃阴,湿热相合,难解难分,病程缠绵。湿热长期困阻中焦,使脾更虚、胃更弱。另外,湿热痰浊进一步阻滞气血运行产生瘀血,瘀血反过来又会影响津液输布产生痰湿,互为因果。李佃贵将湿热瘀血称为浊毒,认为浊毒留滞胃腑,可以直接使胃黏膜受损,还可以阻滞胃的气血供应,使本就虚弱的胃腑气血更加匮乏,使胃黏膜变薄甚至萎缩;浊毒阻滞日久不去,还会形成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特色治疗
李佃贵凭借多年临床经验,针对湿热中阻、浊毒内蕴的主要病机,以清热祛湿、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与疏肝健脾、和胃消滞、化痰散结、通络化瘀等有机结合,使浊去毒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脾胃调和。
清热燥湿祛浊毒
浊毒既是本病的病理产物,又是本病发展的病理中介,故治疗时多用清热燥湿的药物,如黄芩、黄连等。其中,黄芩性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和小肠经,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燥湿而解湿热之毒。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肝、胃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胃肠之湿热。以上二药相伍,共奏清热燥湿解毒之功。
运脾醒脾祛浊毒
李佃贵在治疗上不喜用纯滋补之品,恐其滋腻碍脾,困阻中焦,反助病势,故常用健脾运脾之品,多以白术、苍术合用。正如《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此外,他还喜欢将藿香、佩兰、砂仁合用。其中,藿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化湿醒脾,辟秽和中。佩兰味辛、性平,归脾、胃经,开胃醒脾,芳香化湿。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长于行气化湿。临床上三药相须为用,可悦脾醒脾,芳香化浊,宣畅气机,使浊去毒散。
通利二便祛浊毒
火热之邪最易迫使津液外泄,损伤人体阴液。湿邪的特点就是“趋下”,使小便混浊,大便溏泄、排出不畅。若湿热相搏,湿邪伏于体内本欲通过二便排出,却又因火热之邪所阻导致二便不通畅,使湿不能下泄,湿热相合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患者伴有二便不利的症状时,李佃贵善用薏苡仁、冬葵子等。其中,薏苡仁利水而不伤正,健脾而不滋腻。冬葵子清热祛湿,润肠通便,为治疗湿热便秘之佳品。两药合用,清热祛湿,润肠通便,化浊解毒。
行气活血祛浊毒
中焦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同时脾胃最易受肝胆影响,当肝火过旺或脾胃虚弱时便会发生肝木乘脾土的情况,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气滞则血瘀。所以治疗时离不开行气药及活血药,常选用柴胡、枳实、川芎、当归、白芍等。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可疏肝解郁,升举肝胆清阳之气而举陷。枳实味辛、苦,性微寒,归脾、胃、大肠经,长于调理胃肠气机升降而理气宽中、除胀。二者伍用,一升一降,一肝一脾,具升降气机,疏肝理气,开胃健脾之功。当归、川芎行气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三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之功。
情志治疗
《黄帝内经》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医学刍言》云:“思虑皆伤脾,食少劳怠,无力便溏。”说明过度思虑,会损伤脾胃。李佃贵深知本病为心身性疾病,在临床上非常重视情志的调理,在治疗本病时强调“形神一体”,重视形神共调,临证时常为患者讲解“怒伤肝、思伤脾”的道理。怒则气上,木旺乘土,肝气横逆犯胃,使胃气上逆,引发胃病;思则气结,忧思太过,使中气凝结,食少便溏,倦怠发力。他常鼓励患者凡事都要看到好的一面,要有正能量、放宽心态,减轻思想负担。
医案举隅
患者,男,53岁,2020年6月1日初诊。主诉:胃胀1月余。患者于2020年5月20日因胃胀,行胃镜并取病理活检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刻下症:患者自觉胃胀,烧心,口干口苦,嗳气,纳呆,寐安,大便日行1次,排便困难,质黏,小便正常。舌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滑。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
中医诊断:胃痞(浊毒内蕴)。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化浊解毒。
方药: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2g,苏梗10g,香附9g,白术12g,白芍15g,枳实12g,砂仁6g,全蝎6g,当归12g,蝉蜕6g,藿香10g厚朴9g,鸡内金12g,茯苓12g,炒莱菔子15g,百合12g,乌药12g,川芎9g,三七6g,茵陈15g,黄连12g,苦参12g,鸡骨草15g,黄芩12g。14剂,日1剂,水煎服,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
患者服药后胃胀消失,无烧心,无口干口苦,嗳气减轻,大便正常,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得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
按 依据本虚标实的病机,治法当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化浊解毒。患者胃胀故用厚朴、枳实理气宽中除胀,两药合用,理气健胃消痞,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使中焦运转有力,气机畅通。患者大便黏,排便困难,舌苔腻,为湿邪困脾、脾胃虚弱之象,故方中用藿香、砂仁芳香化湿和中,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祛湿之功。患者纳呆用鸡内金消食导滞。患者自觉烧心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为肝火犯胃,胃中湿热的表现,故用茵陈、黄芩、黄连、苦参清热燥湿。湿热阻滞日久,导致经络不通,一方面可以使气滞血瘀,另一方面,胃络受阻,胃失所养,导致胃黏膜变薄萎缩。故用白芍、当归、川芎、三七补血活血;香附、苏梗疏肝解郁,理气宽中;百合、乌药滋阴行气。诸药合用,气血并调,解郁止痛、消胀除满。患者浊毒阻滞日久胃失所养,虚实夹杂,最终导致肠化,李佃贵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全蝎、鸡骨草清热解毒散结。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清热祛湿,化浊解毒之功。(刘致尧 杨玥伟 河北中医药大学 王绍坡 河北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