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500种中药现代研究-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柴胡。中医人www.tcmer.com是以介绍健康知识为主,以推广中国传统医药为特色,包含医药卫生考试,培训的综合性医药门户网站。本文题目为500种中药现代研究-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柴胡,主要介绍“500种中药现代研究-解表药,发散风热药-柴胡”">
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古籍 >> 当代著作 >>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柴胡

  • 文章导读:500种中药现代研究-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柴胡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硬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狭叶柴胡(南柴胡,软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但大叶柴胡 Bupleurum longeradiatum Turcz. 的干燥根有毒,不可当柴胡用。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胆经。功能: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主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痢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内服:煎汤 3~1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柴胡含挥发油有:2-甲基环戊酮(2-Methyl cyclopentaone),柠檬烯(Limonene),月桂烯(Myrcene)、反式-葛缕醇(Trans-tarvedcarveol)、长叶薄荷酮(Pulegone)、桃金娘烯醇(Myrtenol)、α-萜品醇(α-Terpineol)、芳樟醇(Linalool)、α-荜澄茄油烯(α-Cubebene)、反式-石竹烯(Trans-caryophyllene)、长叶烯(Longi- folene)、努特卡酮(Nootkatone)、六氢法尼基丙酮(Hexahydrofarnesylacetone)、十六酸(Hexade- canoicacid)、戊酸(Pentanic acid)、己酸(Caproic acid)、庚酸(Heptyl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壬酸(Pelargonic acid)、2-庚烯酸(2-Heptenicacid)、2-辛烯酸(2-Octenic acid)、2-壬烯酸(2- Nonenic acid)、苯酚(Phenol)、邻甲氧基苯酚(O- Methoxy phenol)、甲苯酚(Methyl phenol)、乙苯酚(Ethyl phenol)、百里酚(Thymol)、γ-庚酸内酯(γ- Heptalactone)、γ-辛酸内酯(γ-Decalac- tone)、玛索依内酯(Messoia lactone)、香草醛乙酸酯(Vanillin acetate)等。
           亦含皂甙,如柴胡皂甙(Saikosaponin)a、b、c、d及柴胡甙元(Saikogenin)E、F、G,龙吉甙元(Longispinogenin)。
           尚含有机酸,如油酸(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廿四酸(Lignoceric acid)以及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春福寿草醇(Adonitol)、豆甾醇(Stigmasterol)、柴胡醇(Bupleurumol)、侧金盏花醇(Adonitol)等醇类物质。此外,还含白芷素(Ange- licin)。
           狭叶柴胡根含皂甙、脂肪油、挥发油、柴胡醇、春福寿草醇、α-菠菜甾醇。全草还含槲皮素、异槲皮素、芦丁、水仙甙等。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降温作用。
           a. 镇痛作用:小鼠尾基部加压实验和醋酸法实验表明:口服柴胡皂甙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腹腔注射北柴胡总甙对电击鼠尾法所致疼痛亦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北柴胡挥发油则无镇痛作用。
           b. 镇静作用:实验表明:多种柴胡制剂、从柴胡中提取得到的柴胡粗皂甙及柴胡皂甙元 A 等均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小鼠口服粗制柴胡皂甙及柴胡皂甙元 A 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可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催眠时间。
           c. 镇咳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柴胡皂甙有较强的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效果较其为弱),柴胡皂甙9.1mg/kg与磷酸可待因7.6mg/kg的镇咳作用相当。豚鼠实验证明:柴胡的镇咳作用与剂量有关,当给豚鼠腹腔注射柴胡皂甙元A 50mg/kg 时,三只中两只有镇咳作用,而注射 100~200mg/kg 时,三只全有镇咳作用。
           d. 解热作用:柴胡煎剂或醇浸膏对实验性发热动物有解热作用。对三联菌苗致热的家兔,柴胡茎煎剂无解热作用;柴胡根煎剂及茎叶水蒸气蒸馏液配制成的注射剂有较好的解热作用。用5%的柴胡醇浸膏水溶液给发热家兔皮下注射2.2ml/kg(每毫升相当于生药1.1g)时有显著的解热作用,若低于此剂量则无解热作用,或略能使发热体温降低,但不能降至正常。柴胡皂甙对正常大鼠和肠伤寒、副伤寒混合菌苗致热大鼠均有解热和降低体温的作用。临床上柴胡的解热主要限于弛张热型的发热症状。柴胡皂甙元 A 也有显著的退热降温作用。
           2. 抗炎作用 柴胡皂甙对组胺或5-羟色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抑制作用,并能制止因右旋糖酐(Dextran)或 5-羟色胺或巴豆油或醋酸引起的鼠足浮肿。柴胡皂甙 a 和 d 具有抗渗出(肉芽囊法)和抗肉芽肿作用(棉球肉芽肿法)。而口服给药的强度仅为肌内注射的1/10。实验证明柴胡皂甙的抗炎强度与强的松龙相似。单味柴胡及其复方也有相似的抗炎作用;柴胡抗肉芽肿增生比抗渗出作用更强。柴胡皂甙的抗炎作用是通过刺激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所致。此外,柴胡皂甙对许多过程包括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致炎因子的释放、白细胞游走和结缔组织增生都有影响。
           3. 抗病原体的作用 北柴胡注射液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从此种注射液馏出的油状未知成分对该病毒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的某一菌株亦有效,对钩端螺旋体及牛痘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用柴胡注射液治疗因病毒所致的人体皮肤疣,有一定疗效。从柴胡煎剂用于治疗疟疾和黑尿热取得的良好效果推断,柴胡有可能通过阻止疟原虫发育而产生杀灭作用。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a. 保肝作用:柴胡水煎液可使动物由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程度明显减轻,血清 GPT 显著下降,并有使肝硬变减少,抑制纤维增生和促进纤维吸收的作用。柴胡皂甙具有促进糖原合成、促进肝细胞核的核糖核酸的合成、起强壮和治疗肝脏疾患的作用。实验表明:柴胡皂甙a用于四氯化碳引起肝损伤的小鼠,可使过氧化脂质的含量降低,肝脏中 GSH 含量升高,血清中 GPT 含量下降,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降低,提示其有保护肝细胞损伤和促进肝脏中脂质代谢作用。柴胡皂甙亦能使半乳糖胺所致的肝功能与组织损害得以恢复。
           b. 利胆作用:柴胡的水浸剂与煎剂,均能使狗的胆汁总量与胆盐成分增加,而胆酸、胆红素、胆固醇的浓度均有所降低。北柴胡亦有利胆作用,以果壳的作用最强,花作用较弱。其利胆成分为所含的黄酮。
           c. 对胃肠道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柴胡粗皂甙能明显地抑制胃液分泌,使胃蛋白酶活性减低,并且有减少溃疡系数的倾向。将柴胡皂甙注入肠内,可提高胃的pH值,并抑制胃液分泌。固定水浴法所致应激性溃疡,口服粗皂甙500mg/kg 有明显的预防作用,此作用可能与其中枢抑制作用有关。柴胡皂甙浓度在1~2×10-4U时,能兴奋离体肠平滑肌,且不为阿托品所对抗。柴胡粗皂甙在3×10-6U浓度时,对离体豚鼠小肠能增强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作用,但对组胺引起的收缩无任何影响,提示粗皂甙可能具有抗胆碱酯酶作用。但是,柴胡含有山萘甙的黄酮提出物对离体肠肌具有解痉作用。
           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离体蛙心及豚鼠离体心耳试验观察到柴胡皂甙在1~2×10-4 U浓度时,有抑制心肌的作用。含山奈甙的黄酮提出物则增强离体蛙心的心脏收缩幅度,但不改变其频率。柴胡粗皂甙能使大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家兔静注柴胡黄酮水溶液则出现明显降压和心率减慢。犬静脉注射粗皂甙可出现暂时性的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柴胡地上部分所含的类黄酮,具有增强毛细血管的作用。此外,粗皂甙有明显的溶血作用。
           6. 其他作用 临床药理观察发现,人口服柴胡颗粒剂时,小剂量对水分排泄机能低下者有显著利尿作用,大剂量则无利尿作用,并出现手脚面部浮肿、肩与颈部肿胀明显、胸下部压迫性钝痛等症状。柴胡皂甙 d 给艾氏腹水癌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能明显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
           柴胡皂甙 a、c、d 混合物给大鼠肌注,能增加其肝切片的蛋白质生物合成;柴胡皂甙有促进禁食 18 小时大鼠血糖升高作用;柴胡能使人工饲以胆固醇的实验兔的胆固醇、磷脂比值升高,但对正常家兔血清胆固醇及磷脂无影响。实验表明:柴胡皂甙能抑制肾上腺素和 ACTH 诱导的脂库中的脂肪分解作用,亦有抑制胰岛素促进脂肪生成的作用,使血中脂肪量降低。有报告指出,柴胡皂甙 a、d 与皂甙元 A、D 均有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此作用系柴胡皂甙增加胆固醇与它的代谢物从胆汁与粪便中排泄有关。
           柴胡对免疫功能亦有一定的影响。实验表明:柴胡多糖能提高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并使免疫抑制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柴胡多糖给小鼠腹腔注射,可显著增加脾系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数、吞噬指数和流感病毒血清中的抗体滴度,但不影响脾细胞分泌溶血素,柴胡多糖对正常小鼠迟发超敏反应无作用,但可以完全及部分恢复环磷酰胺或流感病毒对小鼠 DTH 反应的抑制。柴胡多糖还能明显提高刀豆素 A 活化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有人对大叶柴胡和北柴胡的药理作用进行比较后指出,大叶柴胡的总皂甙和总挥发油的毒性均较北柴胡为大。北柴胡总皂甙具有解热、镇痛和消炎作用。而大叶柴胡总皂甙仅有解热作用。北柴胡挥发油具有解热、镇静和消炎作用而无镇痛作用,大叶柴胡总挥发油仅有消炎作用而无解热和镇痛作用。报告者还指出:北柴胡无致吐作用,大叶柴胡具有强烈的致吐作用,但因其煎剂不引起呕吐,而粉剂和挥发油引起呕吐,说明其致吐成分存在于挥发油中,煎煮可降低其致吐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感冒 柴胡注射液,每支 2ml(相当于生药2g),成人每次2ml,周岁以内婴儿每次1.0~1.5ml,每日1~2次,肌肉注射。观察143例,流感于24小时内退热者达98.1%,普通感冒24小时退热者87.9%。〔中草药临床方剂选编 1972:2〕
           2. 治疗病毒感染发热 柴胡24g,黄芩党参白芍川芎苍术甘草各10g,半夏桂枝各12g,生石膏30g,大枣4枚,生姜3片。水煎300ml,分2次服,每日1剂。治疗112例,痊愈85例,用药最少5剂,最多8剂;有效13例,一般服药5剂。总有效率为87.5%。〔山东中医杂志 1990;9(6):17〕
           3. 治疗恶性肿瘤晚期非感染性发热 柴胡 5g,黄芩、法夏各10g,生党参20g,甘草5g,大枣、生姜适量。一般肺癌加地骨皮30g;肝癌加丹皮、焦栀子各10g。水煎成200ml。每日1剂,分2 次服。对照组用消炎痛片剂每次25mg,每日3次。治疗结果:治疗组退热有效率为90.6%,平均退热时间为3.5天。对照组退热有效率为89.2%,平均起效时间 3.7 天,副作用较多。〔辽宁中医杂志 1990;14(12):17〕
           4. 治疗脑震荡后遗症 柴胡24g,黄芩、法半夏党参各9g,生姜、炙甘草各6g,大枣(擘)12 枚,川芎30g,当归12g。水煎,每日1剂,连服10天。
           如病已愈大半,可改汤为散,用开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6g。治疗45例,痊愈28例,有效 14例,无效3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1;26(5):205〕
           5.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柴胡人参甘草陈皮升麻各10g,黄芪白术各12g,当归15g。每日1剂,武火煎沸后,文火煎煮30分钟,取汁 300ml ,每次150ml,每日2次,空腹服。治疗15例,痊愈12例,好转2例,无效1例。〔北京中医 1991;(6):15〕
           6.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柴胡、木贼、黄芩、青蒿、仙鹤草半夏、茜草、马鞭草、石苇。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32例,其中22例因有出血倾向严重而配合口服强的松每日30~60mg。结果: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8;(2):32〕
           7. 降低转氨酶 五味子50g,柴胡甘草各 30g。水煎浓缩至200ml,分2次饭后服,每日1剂。1~3个月为1疗程。治疗转氨酶升高48例,经治后转氨酶均接近正常值。〔辽宁中医杂志 1991;18(6):33〕
           8. 治疗变态反应型亚败血症 柴胡加清营汤水煎服,治疗本病 10 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斑疹,关节疼痛等。结果:全部退热,皮疹消失、外周血常规正常。平均退热时间12.6天,平均皮疹消失时间8天。〔中医杂志 1984 ;(2):42〕
           9. 治疗急性上腹痛 柴胡白芍郁金延胡索大黄各15g,黄芩、法夏、枳实、川木香各10g。随证加减。治疗120例,痊愈66例,好转32例,无效22例。〔湖南中医杂志 1990;6(5):15〕
           10. 治疗单纯性腹胀 柴胡半夏陈皮白术党参茯苓、焦三仙各10g,龙胆草、白芥子各6g,木香、胡黄连各5g,黄连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38例全部治愈。〔陕西中医 1991;12(9):419〕
           11. 治疗慢性胰腺炎 柴胡12g,桂枝黄芩、芍药、党参半夏各9g,甘草3g,大枣5枚,生姜 3片。随证加减。治疗22例,基本治愈13例,好转8例,无效1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1;26(12):535〕
           12. 治疗腮腺炎 柴胡注射液2ml,每日2次,肌肉注射,10岁以上者每次3ml。治疗28例,其中 27例在24~72小时内痊愈。〔临床中药学.第 1 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89:127〕
           13. 治疗急性乳腺炎 柴胡当归川芎各 20g,赤芍60g,公英、陈皮金银花各30g,甘草15g,杏仁10g。乳汁不通者加漏芦10g,每日1剂,水煎去渣,早晚空腹服。治疗71例,痊愈52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5例。〔河南中医 1991;11(6):33〕
           14. 治疗乳腺增生 柴胡20g,当归白芍丹皮栀子、穿山甲各15g,茯苓、炙甘草、王不留行各10g,夏枯草牡蛎各30g。每日1剂,水煎,每次100ml,早晚服,月经来潮前13天开始服药,共服10 剂。西药甲基睾丸素5mg,每日1次口服,月经来潮前10天服,共服7天。谷维素20mg,每日3次。治疗42例,治愈28例,好转1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10(12):731〕
           15. 治疗原发性痛经 柴胡枳实、炙甘草蒲黄五灵脂各10g,白芍20g。腹痛甚者加元胡、郁金,呕吐不止加姜半夏、生姜,乳胀胁痛加香附、青皮,腰痛重者加川续断、桑寄生,腹泻者加白术、仙灵脾,血块多者加三棱、莪术,肢冷汗出者加桂枝。上药水煎,每日1剂,早晚服下,经前3天内服用,每服6剂为1疗程,连服3个月经周期。治疗80例,治愈65例,显效7例,好转4例,无效2例。〔河北中医 1991;13(3):16〕
           16. 治疗渗出性中耳炎 柴胡500g,香附、川芎各250g,共制水丸。早晚各服5g,10日为1疗程。治疗84例,结果痊愈36例,好转28例,无效 20例。
           〔新中医 1983;(12):32〕
           17. 抑制链霉素副反应 柴胡、香附各30g,川芎15g,焙干共研末装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饭后服。治疗因链霉素引起眩晕者4例,听力减退者6例,均有效。〔四川中医 1987;5(12):10〕
           方剂选用:
           1. 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疟疾初起:柴胡一至三钱,防风一钱,陈皮一钱半,芍药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五片。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2. 治疗盗汗往来寒热:柴胡(去苗)、胡黄连等份。为末,炼蜜和膏,丸鸡头子大。每一、二丸,用酒少许化开,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柴胡黄连膏)
           3. 治疗肝气、左胁痛:柴胡、陈皮各一钱二分,赤芍枳壳、醋炒香附各一钱,炙草五分。(《医医偶录》柴胡疏肝饮)
           4. 治疗肝黄: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决明子车前子、羚羊角屑各半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太平圣惠方》柴胡散)
           5. 治疗黄疸: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渣,任意时时服,一日尽。(《传家秘宝方》)
           配伍效用:
           柴胡配伍白术 柴胡疏肝解郁;白术益气健脾。二者伍用,疏肝补脾,可治疗肝郁脾虚之胸胁作痛、神疲食少者。
           柴胡配伍葛根 柴胡轻清上升,和解表里,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葛根轻扬升散,走阳明之表,善解肌退热、透发斑疹。二者相须为用,其解肌退热、透邪外达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逐渐入里化热之发热、头痛、身痛、咽喉疼痛、项背强等症以及风疹、麻疹等证见发热不退者。
           柴胡配伍黄芩 柴胡味苦辛而性微寒,轻清升散,入肝胆经,善于疏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热,有疏散退热之效;黄芩苦寒,功善清解少阳之里热,亦可燥湿泄火解毒。二药合用,解表清里,共奏和解少阳、疏泄肝胆郁热之功效,用于治疗邪在少阳之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诸症。
           柴胡配伍人参黄芪 柴胡升阳举陷,人参大补元气而健脾;黄芪益气升阳而健脾。三药合用,则益气升提、标本兼治,可治疗气虚所引起之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内脏下垂等症。
           柴胡配伍升麻 二者均能升清阳而举陷。但柴胡主升少阳清气;升麻主升阳明清气。二药常相须为用,其升清举陷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因气虚下陷而致之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清阳下陷之泄泻等病症。
           柴胡配伍生麦芽 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麦芽消食和中、疏肝化滞。柴胡得生麦芽,则其调肝之功更强。二药伍用,共奏疏肝解郁、补肾运脾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不孕诸症,如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胸胁胀痛、久不受孕等。
           柴胡配伍香附 二者均为疏肝补脾之良药,常相须为用,治疗肝郁胁肋胀痛之症。
           柴胡配伍枳实 柴胡辛散升阳,疏肝解郁;枳实苦泄沉降,下气消痞、除痰消积。二者合用,共奏疏肝理脾、调畅气机、通阳达郁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脾失和、气机不调之胸胁胀满、积食难消、腹痛泻下以及肝郁而致四肢厥逆者。
           【注意事项】
           宜忌:真阴亏损,肝阳上升者忌服。
           毒副作用:柴胡的毒性很小,10%的柴胡浸膏水溶液鼹鼠皮下注射,其最小致死量为100mg/kg体重。柴胡粗皂甙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为4.7g/kg,豚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3.8mg/kg。柴胡总皂甙对小鼠灌服、皮下注射及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4.7g/kg、1.75~1.90g/kg和70.0~112mg/kg。对豚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8.3mg/kg。柴胡粗皂甙可引起大鼠溶血。
           柴胡煎剂给大鼠灌服10ml/kg(6g柴胡/50ml),每周6天,共28天,其肾上腺重量增加(包括相对重量和实际重量),胸腺的重量相对降低,肝细胞质稍显粗大颗粒状。
           临床应用本品,人口服柴胡粒剂小剂量(相当于生药0.6g),其中30%有轻度倦怠感和镇静、入睡好,对白天工作无影响;当服较大剂量时,其中80%可引起深睡,17%反而睡眠不安,白天出现嗜睡,工作效率明显降低。服用大剂量柴胡粒剂,能使食欲减退,并出现肠内积气显著和腹胀。亦有应用柴胡注射剂肌注引起皮肤过敏及过敏性休克的报告,其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晕、心慌、心悸、乏力、周身发麻、颜面潮红、荨麻疹、水肿性紫红色斑、瘙痒等,严重者头晕欲倒、冷汗、心动过缓、体温下降、呼吸困难,甚至神志不清、发绀、过敏性休克。
           【医家论药】
           “柴胡,主左右胁下刺痛,日晡潮热往来。在脏主调经生血,在经主气上行经,此手足少阳表里之剂也。能提下陷阳气,以泻三焦之火,此其能除手足少阳寒热也。大都中病即已,不可过用,为其气味俱薄,多散故耳。治劳方中用之者,以其能提清气从左而旋,以却邪热耳。又止偏头疼,胸胁痛,疗肌解表,疏邪清热。君黄芩,伤寒门实为要剂。主常山,温疟症诚作主方。与白芍同用,能抑肝而散火。与黄连同用,能凉心而解热。经脉不调,入四物秦艽续断牡丹治之最效。产后血积,用四物三棱莪术马鞭草破之极验。逍遥散用之,散郁气而内畅。补中汤用之,提元气而左旋。”(《药鉴》)
           “柴胡,为少阳表药,故治疟发表和里退热,主清阳上升;解郁调经,宣畅气血,主阳气下陷。治上焦肝气,前胡半夏为使;行三焦胆经黄芩为佐;行心包肝经黄连为佐。”(《本草害利》)
           “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此药不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医学启源》)
           “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者,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本草纲目》)
           “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属足少阳胆经药,治寒热往来,疗疟疾,除潮热。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补中益气汤,提元气而左旋,升达参芪以补中气。”(《药品化义》)
           “柴胡,用此者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虽引清气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虚者不可散,虚热者不可寒,岂容误哉?”(《本草正义》)
           “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还于表,而外邪自散;一为正虚,则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气自振。”“柴胡以气胜,故能宣通阳气,祛散外邪,是去病之药,非补虚之药。在脾虚之病用之者,乃借其升发之气,振动清阳,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转输,所以必与补脾之参、芪、术并用,非即以柴胡补脾也。”(《本草正义》)
           附注:
           1.南柴胡主产于我国南方四川、湖北、江苏等地,其中产四川者名川柴胡。因其根与北柴胡相比较细,多弯曲不直,质地较软,而称为细柴胡、软柴胡
           有些地区仅以根入药,其表面呈棕红色,又称红柴胡。一般认为,南柴胡偏于疏肝解郁,常用于因郁致热的内伤杂证,如逍遥散等采用本品为宜。如春季采收南柴胡之幼嫩全株(商品名芽胡)入药者,称为春柴胡。其功效与南柴胡相似,但此类嫩苗香气馥郁,体质轻清,气味俱薄,得春时生发之气,疏泄力强,尤擅于条达肝脏。
           2.北柴胡主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与南柴胡相比,其根头膨大,少弯曲而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故称硬柴胡。因其惟根入药,常于秋季采集,又有秋柴胡之名。通常认为其和解退热之功比较显著,且以生者为佳,多用于外感热病。《本草汇言》云:“如《伤寒》方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也。”3.因炮制方法不同,本品在应用时又有炒柴胡、醋柴胡、鳖血柴胡之分。炒柴胡系柴胡生药片清炒(或用陈酒拌炒,亦有用麸皮拌炒)至微焦为度入药者。炒后可避其凉性,而增升举清阳之效,如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或阳虚外感时,应选用本品。
           醋柴胡系柴胡生药片加醋拌匀,用文火炒至醋吸尽放凉入药者。柴胡经醋制后独入肝经,增强舒肝和血、止痛之功,对肝郁气滞兼有血淤者多可采用本品。
           鳖血柴胡系生药片经稀释之鳖血拌匀,用文火微炒至干入药者。柴胡得鳖血柔润之性,可防其劫肝阴之弊,古谓能养阴制疟、消痞块;后世认为用其治肝郁而阴亏之证尤为适宜。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