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中医药史][图文]胡希恕用一个方子折 | |
[思考中医][图文]余艳红:传承精华 | |
[疾病治疗]基于《瘟疫论》理论探讨新 | |
[医理研究]王永炎院士准确预测武汉疫 | |
[中医药史]中医经典必读 | |
[思考中医]中医人的自信从何而来?看 | |
[思考中医]传承和创新:中医在美国的 | |
[思考中医][组图]美国NCCAOM针灸及中 | |
文章导读: |
经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说明了中医学是建立在天文、地理、气候等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无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都与大自然有密切关系。仅就脉诊而论,脉象就会随四时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脉象,出现四时平脉:春脉微弦,夏脉微钩,秋脉微毛,冬脉微石。
那么形成四时不同脉象的原理是什么呢。冬季天寒地冻,人身处于拘束状态,脉也呈现紧象,血液流向体表时,受外界阻力加大,脉则因之而沉。就造成了沉而有力,微石的冬脉。春天,气温渐高,脉由深沉转为浅浮,仍有紧张余势,这就造成了微弦的春脉。夏天气温高,人体易出汗,而脉管易扩张,就造成了微钩的夏脉。秋天,气温渐低,人体汗出减少血液趋向于里,脉管仍有扩张余势,所以表现为轻虚而浮,微毛的秋脉。这些脉象的变化充分说明人体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