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医药][组图]广东拟重点建设15个 | |
[评论]胡锡进:一些人不要再喊“ | |
[产业][图文]张强:绝大部分医生 | |
[名家医案]吴光炯治小儿胃食管反流所 | |
[五官科验方][图文]王保林自拟益气宣鼻 | |
[医药][组图]复旦版《2021年度中 | |
[养生保健]枸杞养生保健 关键是吃法 | |
[优生优育]诺如病毒是什么?诺如病毒 | |
文章导读:文章就丁甘仁先生及其门下弟子有关不寐病医案医论医话进行梳理并分析,探讨丁氏内科对于不寐学术思想承继及辨治方药的异同变化,从而清晰掌握其脉络,汲取精华,传承丁氏内科学术,同时丰富临床手段,以启后学。中医人网www.tcmer.com转载分享,以飨读者。 |
6. 秦伯未
秦伯未早年亦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同为丁甘仁先生高足,后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学士渊博,医术精湛,堪称中医界泰斗[9]。其对不寐的辨治有一段论述,认为不寐“多因思虑忧郁,劳倦过度,心脾血虚,或病后,妇人产后气血虚弱。伴见面色不华,体倦神疲,头眩目重,舌淡,脉象细弱,宜滋养心脾为主,用归脾汤。血虚不寐,往往引起心火偏旺,烦躁,多汗,口舌干燥,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或引起肝阳偏亢,头晕头胀,惊悸,用琥珀多寐丸。如果肾阴亏损,心火独亢,引起不寐,称为心肾不交,用黄连阿胶汤、交泰丸……饮食积滞和痰火中阻,也能引起失眠,即《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伴见痰多胸闷,二便不畅,舌腻,脉滑等证,用温胆汤和半夏秫米汤”。并借张景岳之语,把不寐病机分为邪气之扰和营气之不足。营气不足,指血虚而言,邪气之扰,指痰火饮食之因,故提出治疗失眠非单纯地滋补和安神所能收效。其不寐医案中用黄连阿胶汤的同时,常加生鳖甲增强滋阴效果,是其用药特色。
7. 张伯臾
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师事丁氏,曾主编全国中医高等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对于不寐病的诊治,明确提出不寐之病因病机可分为5型[1],即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阴阳扰动;心胆气虚,心神不安;胃气不和,夜卧不安。并总结不寐的原因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且不寐之证,以虚者为多。辨证以虚实为界,实者如肝郁化火者,以龙胆泻肝汤加味;痰热内扰者,以温胆汤加黄连、山栀主之。虚者如阴虚火旺者,以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而随证选用;心脾两虚者,以归脾丸主之;心胆气虚者,以安神定志丸主之。此外,强调精神治疗和生活调摄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8. 裘沛然
裘沛然是丁济万高足,又曾侍诊谢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等人,首届“国医大师”。裘老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总括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10]。故对肝肾不足,脾胃不和,心肾不交引起的不寐,先后以龟鹿二仙汤、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归脾汤及交泰丸治之,重镇安神用煅石决明,煅磁石,平肝用白蒺藜,并创造性的运用炙僵蚕、大蜈蚣等祛风行气,和血通络,收效甚良。但其使用龟鹿二仙汤却只用仙灵脾、仙茅,而未见其用知母、黄柏,恐其经验以滋补为主而不用苦寒伤阳。
取法百家,不拘一格
严世芸教授是丁甘仁先生门人严苍山哲嗣,家学渊源,更得张伯臾先生亲炙,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全国名中医,擅用经方,中西结合。其对不寐病的诊治具通透独到的见解,且辨证精细,用药准确。根据笔者长期临床跟诊、验案收集分析及结合严师的访谈,兹总结其经验如下。
严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对于治疗不寐疗效确切,尤其对于不寐伴忧郁、焦虑者效果更佳。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柴胡、黄芩、桂枝、茯苓、制半夏、制大黄、龙骨、牡蛎、人参、生姜、大枣、铅丹组成,其本是治疗“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11]。后世《类聚方广义》广其应用,治疗“狂症,胸腹动甚,惊惧避人,兀坐独语,昼夜不眠”。此为柴胡剂范畴,以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方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畅枢机,桂枝通阳透达,助小柴胡汤转出里邪,制大黄非取其泻下,而是泄痰热和脾胃,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定惊止烦,茯苓既可健脾利水又可宁心,铅丹有毒,故已弃之不用。
严师注重辨证之精细,认为若入睡困难者,可用生龙骨、生牡蛎、生珍珠母等重镇安神;若睡后易醒者,可用菖蒲、天竺黄清心化痰开窍,知母、黄柏清泄相火;若醒后不易入睡者,可用茯苓、远志,琥珀粉等宁心安神;若夜梦多者,可用夜交藤、酸枣仁养血安神,同时用交泰丸交通心肾。
严师临床上重视阳气的生发,认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益脑即可安神,故以补肾通督为其学术中心思想,方用补阳还五汤加仙灵脾、骨碎补、葛根,临床上常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兼用之。若心烦者,加用丹栀逍遥丸;若更年期患者症状突出者,加用二仙汤或丹栀逍遥丸;心肝血虚者,加酸枣仁汤;心神不交者,加交泰丸;痰热胆郁者,加黄连温胆汤,辨证以心烦为主,舌见黄腻;若是因颈项强滞而引起的不寐,可采用补阳还五汤加三棱、莪术、红花等治之,甚者加地鳖虫;兼耳鸣者,在补肾通督基础上加菖蒲、灵磁石;脑鸣者,加六味地黄丸;眩晕者,补肾通督法加天麻、钩藤、生石决,阴虚明显者加枸杞、菊花、珍珠母;此外,认为朱茯苓、朱灯芯安眠效果并非书中所述效验,这点可为后学验证于临床。
此外,严师继承了丁氏内科汤药与丸药配合使用的优秀传统。对于肝郁气滞者,以逍遥丸包煎入汤剂,心脾两虚者,归脾丸包煎入汤剂,另嘱患者以天王补心丹睡前吞服,增强交通阴阳的作用。对于兼证患者,往往两种或三种中成药联合使用,临床效如桴鼓。
讨论
上述各位大家虽皆先后承丁甘仁先生之学术思想,但终究各有变化,这是可以预见的,故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深入讨论。
1. 学术思想的承继
学术思想的承继主要表现在对不寐病的辨证思维越来越精细,辨证角度越来越全面。丁甘仁先生认为“不寐之因甚多,而大要不外乎心肾”。说明其对于不寐病的辨治最重心肾。从医案来看,丁氏辨治强调审证,如肝阳上亢之不寐可由单纯的肝阴不足造成,亦可由肾阴亏虚,伤及肝阴而致等,因此,柔肝养血或滋肾养肝便可方随法出了。而秦伯未用熟地、牛膝等补肾阴,麦冬、五味子等养心阴的同时,更用附块引火归元,参、术益气,这是从阴平阳秘的角度考虑。
丁氏创和胃化浊法,以半夏秫米汤治疗脾胃不和之不寐,以姜制半夏、北秫米和胃安眠,炒陈皮、炒白术燥湿健脾,佩兰、炒苡仁、朱茯苓化湿醒胃,枳实宽中,焦谷芽醒胃,淡竹茹化痰,乌梅安胃丸安蛔而化湿热。先生之后,各家对胃不和卧不安的病机辨治各有偏重,但皆从脾胃之体用角度加以发挥。丁济万多用山药、白术、芡实、白莲须等以健脾益气,以补益为主;程门雪常用三仁汤宣通三焦,化脾胃湿邪,以祛湿为主;黄文东多行胃气散郁结,用佛手、青皮、陈皮、木香、枳壳以调气畅中,以行气调气为主;章次公中西医结合,好用桂、附温阳化脾胃之湿以助胃和神安,以温阳为主;陈耀堂多在半夏秫米汤中加入生熟谷芽,以消食去积为主;裘沛然则多用虫类药,以和血通络为主;张伯臾对此有规范的方证总结,故能纳入到中医内科学的教材当中;严师则从临床实际出发,取各家之长。从此可见,其各有创见,各有发挥。
2. 用药经验的承继
2.1 生、煅药物的应用
纵观各家医案方药,从丁氏始,重镇安神皆用煅龙骨、煅牡蛎,唯陈耀堂和严师采用生龙骨、生牡蛎、生龙齿。关于生、煅的问题,严师的理解是煅者偏重收涩,生者重镇疗效更佳。唯丁济万选用玳瑁片重镇安神,其效果如何可待临床验证。
2.2 丸药的配合
汤药和丸药配合是丁氏内科的一大特色。对于不寐,丁氏以下多用琥珀多寐丸,采用卧前半小时开水送下,另用乌梅安胃丸空腹时开水送化痰止呕。丁济万、陈耀堂多用朱砂安神丸煎服,至严师多用逍遥丸调和肝脾,归脾丸补益心脾,天王补心丹交通心肾,或两者三者同用。对此,严师认为汤药配合丸药可从减少汤药的药物数量,但增加了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兼证的兼顾以及整体调治。
2.3 底方的更改
中焦脾胃不和,丁氏、章次公由半夏秫米汤入手,程门雪半夏、秫米与甘草、淮小麦同用,黄文东、裘沛然舍秫米而使用淮小麦等为主的甘麦大枣汤和中养心以安神。推其原由,可能跟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加,情志影响较大,且与现今中药房中秫米的药用来源减少有关。
2.4 通络药物的使用
虫类通络理论源于《内经》,而其运用可溯至叶天士创立的虫蚁搜剔法。丁济万、程门雪、陈耀堂皆用橘白通络,而后裘沛然舍橘白络而变为虫类药,严师更是继承裘老的经验,擅用地龙、地鳖虫、水蛭等活血化瘀药物,由草木无情易为血肉有情之品,增强了通络效果。
2.5 菖蒲的配伍变化
秦伯未有方药论谓石菖蒲可治痰湿壅闭、神识昏迷、嗳腐吞酸等[12]。对于菖蒲的药物配伍,丁氏采用菖蒲、远志同用,也就是安神定志丸的思路,其谓:“宣五脏,通九窍,心开智长,并温肠胃”。黄文东多以菖蒲配郁金来化痰醒脾,通窍定志。严师则常用菖蒲、天竺黄相伍化痰开窍安神,临床效果显著,追溯前源,丁氏已有两药配伍同用了。而章次公对菖蒲开泄心脏之闭的功效却颇有微词,并附医案支持其说[8],其对于中药的认识常用西药药理解释,虽有科学进步之义,但仍有欠妥之处。关于此,待各位同道验之临床,以证是非。
结语
“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孟河四家之一的丁氏负笈沪渎,使之成为海派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泽被众生,福荫世人。作为海派中医丁氏内科的后学,不寐病的辨治只是丁氏内科众多治验特点之一,承先贤之学术思想,继流派之特色经验,成为我们肩上的责任,既不能盲从,也不能率意而为,当验之临床,辨证施治,故撰文与各位同道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