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中药色象理论与皮肤色素代谢关系研究展望

  • 文章导读:

    1  中药色象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应用白色药物(如白芷、白附子、白茯苓、白蔹、白芨、白僵蚕白术等)治疗色素沉着类皮肤病(如黄褐斑、皮肤黑变病),应用黒色药物(如首乌熟地乌梅女贞子、黒芝麻、丹参、鸡血藤等)治疗色素减退类皮肤病(如白癜风、白发)的治疗经验。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将这种表明药材颜色与疗效相关的现象,称之为中药色象。治疗色素病色效相关的中药,称为色象中药。应用中药色象理论治疗色素性皮肤病,是行之有效的,自古就有许多例证。如《神农本草经》中载有白僵蚕“灭黑黑干 ,令人面色好”。《普济方》载有“七白丸”(以白附子、白芨、白蔹、白芷、白僵蚕、白术、白茯苓等份制丸),治面上黡色及雀斑。《医宗金鉴》治黧黑褐斑名方“玉容散”由白牵牛、白蔹、白芨、白莲蕊、白术、白扁豆、白僵蚕、白茯苓、白附子、白丁香等多种白色中药组成。湖南中医药大学欧阳恒教授总结此类以白治黑,以黑治白之法为“以色治色法”,研创紫铜消白方(主要由紫铜、丹参、紫草、红花等多味紫红色药材组成)治疗白癜风取得较好临床疗效而获1994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1]。此外,更有众多医家采取辨证论治与色象理论结合治疗色素病的大量成功验案刊发于医籍期刊。杨志波综合文献统计分析对酪氨酸酶具有激活作用中药57种中,深色(黑色、紫色、红色、紫红色)类占有25种。而在53种对酪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中药中,白色的占有20种[2]。

    当代有关色象中药的实验研究也有了一些科学的阐述。如白色的珍珠粉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润肤白面作用。日本研究用白芷治疗雀斑和面部憔悴,认为白芷有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和消炎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白芷素有显著的扩张动脉作用,与临床应用是相吻合的[3-4]。有研究表明补骨脂白芷均可诱导黑素细胞黏附和迁移[5],白芨胶对体外培养的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 表达有明显促进作用,从而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6]。增白中药对酪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7]。

    当然,我们也知道不是所有的药材颜色都与疗效相关,即说还有很多白色的药物不具有褪黑作用及黑色药物不具有祛白效果,还有一些中药具有双向调节色素代谢作用。从临床上来说,中医治疗色素病是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而绝非仅是“以白治黑”或“以黑治白”。但这并不能够成为我们否认中药色象或是对中药色象存在熟视无睹的理由。试想对这一今天还在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的有益经验,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多少我们已经找到了完整的答案?比如药材色象与功效的相关性及条件是什么?色象中药的共性规律是什么?色象中药对色素代谢影响的相关因素(包括双向调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辨证论治与色象理论应用的相关性,等等。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其中的奥秘,又如何能够促进中医药的科学发展呢?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药色象理论作更加深入的研究,正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指出的“藏象学说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8]一样,加强对中药色象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应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技术,从中药色象对色素代谢的影响与干预机理研究入手揭示其科学内涵,对于中医药理论发展与指导临床实践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2  中医药对皮肤色素代谢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色素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白癜风、黄褐斑)是严重影响患者容貌的常见病,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医界的重视,有关色素代谢的生理病理与临床治疗研究都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知识与成果。有研究表明黑皮素-1受体(MC1R)介导的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蛋白激酶通路是黑色素生成的主要细胞信号通路,是决定皮肤头发颜色的关键因素。表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能生成黑素细胞剌激激素(MSH)等黑皮素,其中a-MSH与MC1R结合通过激活上述信号通路,促进酪氨酸酶及相关蛋白的合成及表达,促进黑素细胞有丝分裂而快速增殖及合成。实验研究发现豚鼠的信号蛋白(ASP)与MC1R结合后,起拮抗黑皮素对黑素细胞的作用,减少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酪氨酸酶、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的水平。黑皮素及其拮抗物ASP等通过与MC1R竞争结合而在调控皮肤色素代谢方面起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色素的代谢。a-MSH、ASP与MC1R间形成的网络式相互协调与平衡对人体色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色素病的发生与这一网络的失调有密切关系[9-11]。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中医药对色素代谢的影响与干预机制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探索的路径。

    近年来,国内开展中医药与色素代谢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许多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黑素细胞代谢的影响已经有了初步的揭示,对其有关机理也进行了初步探讨[12-19]。研究的方法技术已经日益成熟。观察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黑素细胞代谢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已经作为评介中药对色素代谢调控的公认指标。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还是着重在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黑素细胞代谢的影响之研究上,还未见有能从中药色象理论的角度设计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的研究,有关色象中药对黑素代谢影响与干预机理的研究尚为缺乏。

    我们团队近年来对中药色象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整理,结果提示中药色象理论确实被许多中医专家在临床与辨证论治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与优势。在实验研究方面,我们团队先后就“α-黑素细胞刺激素(a-MSH)在不同实验动物表皮中的表达”、“刺蒺藜对小鼠毛囊以及豚鼠皮肤a-MSH表达的影响”、“不同用量刺蒺藜配伍复方对小鼠毛囊黑皮素1受体(MC1R)表达及黑色素含量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20-22],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药对皮肤a-MSH与MC1R表达有影响,与药物的不同用量及配伍有一定关系,积累了中药对色素代谢影响实验研究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奠定了深入开展色象中药对色素代谢影响实验研究的工作基础。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些同行进行了药材本身颜色与药效关系的实验研究,如许爱娥等将对酪氨酸酶激活率较高的墨旱莲、无花果、沙苑子3种中药加入活性炭脱色处理后,发现3种中药均不能再激活酪氨酸酶[23]。这些研究成果,都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强对色象中药深入研究的信念。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自然物质对人体脏腑功能是可以产生影响而呈现一定的关联性与规律性的。《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五色:青与肝相合、赤与心相合、黄与脾相合、白与肺相合、黑与肾相合”。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更是肯定道“以五色分五脏其理颇通”。李时珍说“治胃以胃,以心归心,以血当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以皮治皮”,这是中医学的直观认识。进一步以五脏五色与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理论来探讨中药色象的治疗学原理,例如采用黑色类药物治疗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黑色药入肾,肾水生金,以消肺金本色之病(白);用白色类药物治疗黄褐斑等色素增加的皮肤病――白色药入肺,肺金生水,以消肾水本色之病(黑)。五色、五脏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加上千百年来众多医家临床实践的有力支持,正是中医学具有顽强生命力之所在。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以科学为主导的今天,也对中医药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中医学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有趣的现象都有要求进一步应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予以科学阐述的必要。临床中应用有效的 “以黑消白,消黑以白” 的中药,其组方的原则除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性思维外,又要多大程度地考虑到色效相关的问题呢?药物治疗作用的实现有什么样的规律?色象中药与黑素代谢及其调控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是否具有必然的相关性呢?如果具有相关性那么结合点又表现在哪里?能否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这些问题的探索,无疑都具有积极的科学意义,在学术发展与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于开拓色素性皮肤病防治的新局面,促进中医理论的新发展,乃至临床疗效的提高都将起到新的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色象中药理论的整理与研究,包括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来揭示并解答其中的问题,是中医学色素病研究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全面而深入地展开。

    参考文献

    [1]欧阳恒,祝柏芳.紫铜消白方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2(5):13-16

    [2]杨志波.“以色治色”法治疗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的初步研究[C].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学术会议、全国中医药防治皮肤病成果与技术交流大会、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科治疗新技术临床推广应用高级研修班文献汇编, 2004:27-30

    [3]刘大有,贡济宇主编.实用美容中药[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96,162

    [4]王春梅,崔新颖,李贺.白芷香豆素的抗炎作用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06,7(4):318-320

    [5]马慧群,冯捷,张宪旗.补骨脂白芷对黑素细胞迁移和黏附影响的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7):850-851

    [6]王庆,刘曦明,徐峰.白芨胶对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VEGF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4(4):15-16

    [7]尚靖,敖秉臣,刘文丽,徐建国.七种增白中药在体外对酪氨酸酶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 1995,30(11): 653-655

    [8]印会河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28

    [9]Kadekaro AL, et at.Significance of the melanocortin 1 receptor in regulating human melanocyte pigmentation, proliferation, and survival[J]. Ann N Y Acad Sci.2003 Jun;994:359-65.

    [10]Scott MC, Suzuki I, Abdel-Malek ZA. Regulation of the human melanocortin 1 receptor expression in epidermal melanocytes by paracrine and endocrine factors and by ultraviolet radiation[J]. Pigment Cell Res. 2002 Dec;15(6):433-9.

    [11]Voisey J, Kelly G, Van Daal A. Agouti signal protein regulation in human melanoma cells[J]. Pigment Cell Res. 2003 Feb;16(1):65-71.

    [12]傅国强,马鹏程.196味中药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2):103-106

    [13]涂彩霞,刘之力,任凤,等.47种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及酶动力学的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6):456-458

    [14]王建华,雷帆,崔景荣.20 种中药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 35 (4):232-234

    [15]李洪,朱文元,夏明玉.赤芍等5种上调酪氨酸酶活性中药乙醇提取液对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的增色作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 30 (2):69-71

    [16]杨柳,邓燕.调和气血复方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和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6:2528-2530

    [17]杨柳,赖梅生.女贞子首乌血清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J]. 四川中医杂志2004,22(5):20

    [18]杨柳,邓燕.紫河车对体外黑素细胞增殖及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9):1040-1041

    [19]杨柳,赖梅生.白蒺藜血清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双向调节作用[J].陕西中医杂志2005,26(4):370-373

    [20]杨柳,路建伟,安靓,姜萱.刺蒺藜对小鼠毛囊黑素细胞刺激素表达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6,26(12):1777-1779

    [21]杨柳,吕荣锋.α-黑素细胞刺激素在不同实验动物表皮中的表达及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1):27-29

    [22]杨波涛,杨柳,路建伟,廖秋林.不同用量刺蒺藜配伍复方对小鼠毛囊黑皮素1受体表达及黑色素含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9,30(7):1027-1030

    [23]许爱娥,王遂泉,周渭珩.常用中药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31(1):48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