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中医药史][图文]胡希恕用一个方子折 | |
[思考中医][图文]余艳红:传承精华 | |
[疾病治疗]基于《瘟疫论》理论探讨新 | |
[医理研究]王永炎院士准确预测武汉疫 | |
[中医药史]中医经典必读 | |
[思考中医]中医人的自信从何而来?看 | |
[思考中医]传承和创新:中医在美国的 | |
[思考中医][组图]美国NCCAOM针灸及中 | |
文章导读: |
内科杂病一般病程较长, 迁延不愈, 往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瘀滞, 即古代医家所说“久病入络”。《临证指南医案》说: “大凡经主气, 络主血, 久病血瘀”, “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病久气血阴阳亏虚, 无力鼓动血运, 血滞于经; 或久病气机逆乱, “气有一息之不通, 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 瘀血既是杂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不论何种疾病, 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 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病理特征, 或兼有“瘀血”症状, 如瘀痛、青紫瘀斑、肿块、舌有瘀斑, 脉涩、沉、结等, 均可按异病同治原则运用活血化瘀法。
古人有“见血休治血”之说, 同样, 治瘀当求因。在内科杂病中, 虽同为瘀血表现, 由于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异, 致病因素多端, 标本邪正虚实有别, 脏腑病位不一, 故临床上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益气活血法: 常见倦怠乏力, 肢体酸麻疼痛, 或局部肿胀难消, 纳谷不香, 气短自汗, 舌苔薄白, 脉弦或无力。治宜补气与活血同用, 补其不足, 攻其瘀滞。药用: 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白芍。温经活血法, 适用于寒凝血瘀者, 可见四肢欠温, 或拘挛疼痛, 遇寒加重, 或手指苍白、皮温偏低, 舌苔薄白质淡, 脉沉细或迟。血宜温, 温则通, 寒则凝, 故选偏温性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红花、苏木、刘寄奴、鸡血藤、三七、延胡索、姜黄等, 同时配合温热药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等。
利湿活血法: 适用于血瘀湿重者, 湿为阴邪, 其性黏滞, 重浊趋下, 易损阳气, 多见肢体肿胀, 行走不利, 或纳差腹胀, 倦怠乏力, 头重头痛, 舌苔白滑或腻、舌质暗、有瘀斑。在活血化瘀方中加用利湿药, 有利于消瘀通脉, 药用: 桃仁、红花、当归、川牛膝、泽兰、防己、猪苓、车前子、益母草、薏苡仁、土茯苓、威灵仙、枳实。清热活血法, 适用于瘀血阻络、日久化热者, 瘀热相搏这一临床常见证候, 是内伤杂病病变发展到某一阶段, 火热毒邪或兼挟痰湿壅于血分, 搏血为瘀。如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高脂血症、糖尿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运用此法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药用偏寒性活血化瘀药, 如: 赤芍、丹参、牡丹皮、茜草、土鳖虫、地龙等。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如: 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黄芩、黄柏、虎杖、板蓝根等。
补肾活血法: 适用于肾阳虚、肾阴虚或肾阴阳俱虚伴血瘀证者。若肾阳偏虚, 腰膝酸软无力, 四肢不温, 腰以下冷感明显, 舌淡, 脉沉, 药用: 桃仁、红花、当归、川牛膝、赤芍、淫羊藿、巴戟天、狗脊、仙茅、续断、熟地黄; 若肾阴虚, 腰膝酸软, 或肢体麻木, 午后低热或五心烦热, 夜寐不宁, 时有盗汗, 消瘦乏力, 舌红脉细数, 药用: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白芍、生地黄、玄参、制何首乌、山茱萸、川牛膝、水蛭、地龙、银柴胡、鳖甲、龟甲等。若阴阳俱虚, 腰膝无力, 时有畏寒, 口干欲饮, 夜寐多梦, 自汗盗汗, 药用: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生地黄、熟地黄、白芍、女贞子、淫羊藿、川牛膝、天冬、茯苓等。
通下活血法: 适用于热毒炽盛、瘀血热结者。血瘀日久, 肢体瘀肿, 疼痛难消, 或高热烦躁、神志模糊; 或大便燥结、腹胀呕恶, 舌苔黄燥或黑苔, 脉弦滑, 药用: 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白芍、生地黄、牡丹皮、丹参、黄芩、枳实、大黄、芒硝等。
行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症见胁痛及腹, 走窜不定, 或肢体不利, 或病证常因情志变动而加重, 舌苔薄, 脉滑。气为血帅, 血随气行, 气塞不通, 血壅不流, 临床常选具有活血化瘀又有行气作用的川芎、郁金、延胡索、姜黄、川楝子, 并酌情配伍行气药如香附、枳壳、木香、青皮、沉香、乌药等。
养血活血法: 适用于久病体虚者。《景岳全书》: “血有虚而滞者, 宜补之活之”, 王清任说: “气有虚实, 血有亏瘀”。病程迁延, 多见血亏, 表现为视物昏花, 头目眩晕, 四肢麻木, 面色萎黄。在女子则经来色淡量少, 或应至未至, 舌质淡, 脉虚。药用: 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赤芍、熟地黄、当归、白芍、女贞子、桑椹子、墨旱莲、川芎、黄精、枸杞子。
值得注意的是, 人身之气血宜和不宜伐, 宜养不宜破。所以, 证无瘀象应慎用活血化瘀法; 有瘀象亦应瘀去即止, 不过剂久用, 以免耗伤气血。另外, 痰瘀同源、同病, 津血同源, 在病理状态下, 津凝为痰, 阻滞脉道, 血滞成瘀。《血证论》云: “痰亦可化为瘀”、“血积日久, 亦能化为痰水”。痰瘀可互相因果为病, 临证应辨证运用清热化痰或温化寒痰之法以提高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