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痿病的病因 

  外感因素: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皆可致痿。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灵枢·九宫八风》云:“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均为寒湿致痿现象。

  《素问·生气通天论》对湿热致痿则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记载。《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了燥邪致痿:“阳明司天,燥气下临……筋痿不能久立。”

  《素问·五常政大论》则云:“厥阴司天,风气下临……体重肌肉萎”,是风邪致痿。《素问·痿论》云:“逢大热而渴……发为骨痿”,提示热邪亦可致痿。在《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对岁火不及之复气致痿也作了详尽的论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埃郁……病……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由此可见,《内经》对外感六淫致痿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情志因素:《素问·疏五过论》对因贫富反差太大,情志忧郁致痿也有认识:“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灵枢·本神》对因恐惧而精伤致痿作了描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说明情志不遂或惊恐伤肾均可形成痿证。

  饮食偏嗜:《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则说明长期饮食偏嗜膏粱厚味也可致痿病。

  劳倦所伤:《素问·痿论》曰:“有所远行劳倦……发为骨痿”,“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等。说明劳倦内伤或房劳过度皆可导致痿证的发生。

  针刺误伤:针刺误伤脊髓而发痿病,《素问·刺禁论》载:“刺脊间,中髓为伛”,“伛”为筋脉拘急,属痿病之临床表现之一,此系误刺损伤神经致痿的最早记载。

  痿病的病机 

  肺热叶焦:“痿论”篇指出:“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开宗明义地讲述“五脏痿”的主要病机。造成“肺热叶焦”的机制是“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肺为五脏之华盖,主宣发与肃降,“肺者,藏之长也”,肺热则气血津液的布达失职,使五脏失养,五体失用,而发痿病。《局方发挥》亦说:“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症。”

  此外,脉痿多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阳动则耗血、散血、动血,致“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筋痿则由于“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耗伤肝阴、肝血,肝失涵养致“肝气热”、“筋急而挛”、“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肉痿为居处潮湿之地,或感外湿邪,或长期水中作业者,致“肌肉濡渍”,或湿邪蕴积,日久化热,致“脾气热,则胃干而渴”,均可致“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骨痿是因“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耗伤肾之阴精而致“肾气热”,“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阳明虚,宗筋纵:阳明为水谷之海,“五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故筋脉肌肉,四肢百骸,皆赖胃之水谷精微以滋养。《素问·痿论》载:“阳明者……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揔宗筋之会”,若阳明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宗筋失养,弛纵不收,发生痿疾。

  带脉损,失约束:痿躄的发生是带脉受损,失去约束诸经的功能,筋脉缓纵所致。《素问·痿论》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豀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论中涉及到奇经的督、冲、带三脉,阐述了奇经与痿病发生的关系,开后世从奇经论治痿病之先河。

  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的三条原则,“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这本是指导针刺治疗的原则,但现在已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的组方与用药。

  治痿独取阳明

  关于“治痿独取阳明”需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即“适用范围”、“是否代表作者观点”、“临床指导意义”等。

  适用范围:《素问·痿论》曰:“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从论中不难得出:“治痿独取阳明”是适用于“足痿不用”的,并非适用于所有痿病的治疗。

  不代表作者观点:弄清这个问题,还在从原文中分析。在“治痿独取阳明”之前,内经作者加上“论言”二字,从其后的“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说明作者对“治痿独取阳明”是持有异议的。

  临床指导意义:“治痿独取阳明”虽是适用于“足痿不用”的,但对后世的影响较大,有学者认为“治痿独取阳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清胃火以肃肺气之热;滋胃津以润五脏气之燥;祛湿热以防下损肝肾;补运脾胃以资气血之源。胃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以通降为顺,故“治痿独取阳明”还应包括通泻胃腑之热。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

  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内外之功能。针刺通过补荥穴、流畅俞穴,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从而使经脉气血运行由逆转顺,畅达无碍,治疗痿病。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治疗痿病,调补阴阳、气血时,要注意以通为补。

  各以其时受月

  根据痿病的分类不同,在其相应之脏所主的时令,进行针刺治疗,从而达到祛除痿病之目的。五脏所主的时令不同,其最佳治疗时机也不同。这种因病因时治疗的方法,提示我们治疗痿病在遣方用药时要注意“因时制宜”的原则,临床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治疗注意事项

  《内经》在提出痿病的治疗原则的同时,对痿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也有所提及。

  刺脊间,勿中髓:《素问·刺禁论》载:“刺脊间,中髓为伛”,提示在治疗痿病沿督脉取穴时,不要进针过深,以免误伤脊髓,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刺大脉,勿伤血:《灵枢·邪气藏腑病形》:“肾脉……大甚为阴痿”,“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脉“大”是指大的脉形中间夹有濡软空虚的感觉,是精血亏损阳气外张的表现,告诫后人:针刺“大”脉,出针后要快速按压针孔,勿令其出血,以免伤血。提示痿病见“大”脉,不能采用放血治疗;药物治疗则不能耗血、动血,应以滋补精血为主,即使有阳虚表现,亦应是阴中求阳。

  总之,《内经》对痿病的记载是较全面的,为后世对痿病的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对社会因素及奇经受损致痿的论述并未能引起后人的足够重视,对治疗的注意事项后学也多忽略。发展的前提是继承,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诊治痿病的水平能不断提高。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