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第四部分 吃人者谁?
一盒3元都卖不掉的注射液,涨到288元一盒却能畅销市场,这其间有着怎样的秘密?2004年,该公司总经理尹某被判刑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揭开了这个谜局。
当初华蟾素注射剂每盒只卖3元钱都卖不出去。为了让这种药物得一些奖,特别是挤进医保药物行列,该公司只能去打通与卫生系统的关键部位人物。后来成功了,价格却一下之跃升到288元一盒。
安医附院急诊科医生张曙告诉记者,华蟾素注射液后来经过招标、降价,现售价为每盒266.8元。医生每开出一盒回扣是50元。如此高额的回扣正是它能畅销的秘密所在。医生经常给患者开价高的药品,百姓看病能不贵吗?
从安徽淮北市金蟾药业公司生产的华蟾素注射液的整个市场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畸形的逆淘汰机制,扭曲了药品流通市场。很多药品生产企业被逼向绝路,要么向体制投降,要么关门大吉。
张曙说,安徽华源欣弗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反证。欣弗的出厂价是每瓶2.7元,定价是38元,药商有充足的“公关”空间,而药企则被逼入生存底线。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2000年起在我国药品流通领域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规范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遏制药价“虚高”、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然而,这一本意打造“阳光工程”的举措实施几年后却逐渐演变成了“腐败工程”。
五花八门的招标形式让药品生产企业很头疼,而一些官员却很高兴。
一个地方一个样,省级统一招标、市级招标、系统招,一年多次,药品企业每年最少要参加100多次招标。加之现行的招标手续繁琐、工作量巨大,企业不得不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门人员应付。就算如此,要想中标,或者能够顺利一些,联络感情是必不可少。
安徽某药品企业老总告诉记者,最简单的操作下来,一年没有个一二十万是下不来的。
更让企业头痛的是,名目繁多的收费。比如,投标企业预交数万元的保证金,中标企业要交纳风险金,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杂费,如管理费、入围费、专家评审费、药品质量检验费、会务费、场租费等。毋庸置疑,以上费用最终都会通过“虚高”的药价而转嫁给患者。
由于大量管理机构的介入,导致“公关”环节陡增,招标办、卫生部门、评标委员会成员等全被列入“公关”对象。每个“菩萨”都要“上香”,每个环节都少不了“金钱开路”。
安徽淮北市金蟾药业公司在9年时间里搞到19个新项目,这些项目那个不需要钱?方方面面都需要打点。该公司负责人说。
庞大的利益链造就了高价药。一种药品从生产到销售所要经过的部门、人员多如牛毛。药商—药监局—卫生局—医院—医院院长—药剂科长——有处方权医生。在环环相扣中,每一个节点上的黑洞都无情地吞噬着患者的血汗。
一位制药企业负责人透露,在对药品利润的分割中,通常药厂成本和利润加起来大约占40%,医院顺差加价15%,医生通过回扣大约拿走20%至30%,医药代表拿走5%至10%,流通企业大约拿走5%至10%,剩下的还要上缴税收。
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上的暴利和黑幕举不胜举。长期以来,回扣红包现象在各个医院屡禁不绝,一次次的曝光只能展现冰山一角。
2007年4月,卫生部对外宣布,2006年度,卫生系统治理商业贿赂“成效显著”,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共上缴药品回扣款:1.7亿。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于2007年3月1日上书国务院的数字是: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每年通过零售药品赚钱的合法利润是500多个亿。此外,医院和医生每年从医药企业获取的“公关费”、“回扣”有数百亿元。
医生陷入“回扣-红包”的恶性循环,他们是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利益将医生们拖入黑幕而无法自拔。
有人抱怨说,现在的公立医院不应该叫公立医院,而应该叫“公立民营医院”。因为10多年来,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的绝对数额尽管有所增长,但占医院开支的比重几乎没有变化。
放眼全国,公立医院在表面风光的外衣下面,举步维艰。
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范围内的公立医院的亏损面和亏损额都在扩大,共有820家医院亏损额大于1000万元,其中46家医院亏损在5000万到1亿之间,另有16家医院亏损额大于1亿元。许多医院负债扩张,导致负债规模持续增大,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2006年,全国公立医院的平均负债率为27.6%,不少医院负债率高于50%,还有2%的医疗机构资不抵债。
由于国家投入不到位,医院不得不为生存行走在灰色地带。
但是人们看到“以药养医”的社会成本已经越来越高昂。1978年到200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9.64%,卫生总费用平均年增长率为 11.47%,相比之下,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增长极其缓慢,只是从3.02%上升至4.73%——在这占GDP4.73%的卫生总开支里,国家仅仅支付了其中的17%。
2000年,WHO发布世界卫生报告,在191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财政用于卫生服务的公正性排名倒数第四。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医患关系开始恶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7年下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但在现实中,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正在逐渐淡化。
在公众看来,“看病贵”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市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掉进钱眼儿里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语道破中国医疗改革失败的结症,中国医改的最大障碍,不是资金问题也非其他原因,而是既得利益集团巨大的利益难以撼动。
医疗体制的弊病和权利寻租,已经成了中国医疗的痛中之痛。
第五部分 死水微澜
从1997年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医疗服务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联动”,进行整体的医疗体制改革,距今已近10年。
十年改革,中国医疗服务还是问题重重。
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
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两极分化,公平性大大降低。有数据证实: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倒数第4位。
有数据还显示,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
报告还指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是药品滥用及药品价格失控。目前中国的药品销售主要是通过医生的处方,在医院的药房实现的。由于医院普遍推行分配制度、技术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措施,医生个人的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紧密挂钩,形成医生“开大处方、多做检查”的激励机制。
“医药合谋”,如同一台吃人机器,无情地蚕食着患者的财产甚至生命!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于2007年8月9~11日,通过央视资讯ePanel会员调查系统,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这项共有来自全国733名30岁以上公众参与的调查显示,90.0%的人对10年来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感到不满意。
当前中国的医疗体制变革存在很大问题,其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公益的医疗卫生体制逐渐步入商业化、市场化。此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国务院医改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医改不成功!”
2007年,由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16个中央部委派员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领导制订了这一轮医改方案。在12月9日闭幕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透露,2008年我国将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中国医疗改革将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