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ICU综合一区主任蒋文新见状,向家属解释了老人的病情和饮食禁忌,好不容易才打消了他们的疑虑。
本以为消停了,可探视完不到20分钟,铃声又响起。“姑娘,我还想喝水”,护士快步走到床边,趁着手头暂时没那么忙,与老人拉起了家常,听他年轻时的“威水史”,聊了一阵,老人心满意足,很长时间没提过喝水的事了。
蒋文新说,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在ICU上演,“省医ICU共有200多张床位,救治的都是危重病人,其中有不少老人,因为ICU是封闭的环境,也没有家属的安抚陪伴,他们心里往往会感觉到孤独和不安,有时会通过‘找茬’的方式,希望引起我们的重视。”
也正因如此,蒋文新将与病人沟通视为一门学问。“这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老人,他们希望被重视的方式往往是你能驻足听他们忆苦思甜,尽管ICU的工作节奏很快,我们也会尽量挤时间,这就是所谓的‘医人、医病、医心’;而有的病人,因插管不方便说话,又盼望了解病情,希望交流,我们便会给他们准备小白板等工具,让他们写字,以便表达。”
不过,蒋文新也坦言,很多时候“找茬”情绪会传染的。“病人不高兴不顺心,就会告诉家属。在普通病房,家属可以探视陪床,心里有底,可在ICU,因为无法探视,一听到病人的抱怨,家属情绪很容易发酵,有时真不好应对,这也是医患矛盾的一个激发点,往往需要更多耐心和更好的沟通技巧。”
怎么说话
在与家属的沟通中,医生需要尽可能详尽地向家属解释清楚疾病的各种可能性,以免造成误解和心理落差,甚至引发矛盾
挽救生命,对付各种复杂的病症,是ICU工作的重点。此外,ICU也面临着特别的挑战,比如,医生该怎么和患者家属说话。
省医ICU综合一区一进门,就是一个家属接待室,医患谈话都在这里进行。
10月29日下午4时许,轮到9床家属进来了解病情。门一开,四个神情焦灼的中年人小跑进来,直奔显示屏前,关切地看着病床上的亲人——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根据规定,他们有15分钟的探视时间。
“ICU病人病情重,医务人员工作多,但为了让患者家属每天能了解到最新病情,我们特地设置了15分钟的探视时间。在这期间,医生会和患者家属沟通,并让患者通过显示屏和电话,与家属沟通。”蒋文新说。
四个家属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上的老人,看了一会,又提出要求,请病房内的医生调整拍摄角度,让他们看清楚点,“我们多跟他说话,他就知道我们都关心他,不然他一个人在里面,又见不着我们。”其中一位中年男子正说着,看到蒋文新来了,立刻迎上去,“主任,我父亲怎样了?有没有好转?”
记者了解到,这位患者转进ICU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肺部感染,此外,他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之前又因服用了较多的激素引发了糖尿病。
“现在的情况比刚来的时候要好,一些不正常的指标都渐渐好转,这说明治疗还是有效果的”,听到这样的话,男子的神情稍有缓和。
“但是,因为他病情比较复杂,还不能放松警惕”,家属又皱了下眉头。蒋文新又说,“因为他是再障患者,不排除发展成白血病的可能,所以还要继续观察。”
“那什么时候能转出ICU?”另一个家属凑过来小心翼翼地问。
“估计是1—2周之后才能脱呼吸机,具体还得看病情是否稳定。他有基础病,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别的并发症,这都得密切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