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新闻频道 >> 调查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门诊80%是粉丝 自带患者流量的医生大V或迎「出走」潮?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健康界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上万名医生或保持体制内的身份多点执业、或脱离体制掀起辞职创业潮、一年内成立了50多家医生集团、长期圈在公立医院围墙内的医生逐渐意识到「庙大不如佛灵」......2016年,那个被称之为「品牌医生元年」的年份,发生了很多震动业内的事。

     

    用户转化的背后

    患者只认医院的时代正被改写

    不可否认,患者就医习惯正被重塑。

    报刊时代,媒介虽已成为患者获取就医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医院品牌知名度远高于医生个人。

    如今,借助互联网,医生从手术室、诊疗室走向大众视野,传播医疗健康知识的同时,可以让自己的专长、治疗理念被更多患者了解。

    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正加速影响着患者的就医心理。

    「过去患者就医选择医院、医生,更多依赖口碑。现在要做手术找医生,患者通常先去网上搜索,然后看网友评论,分析医院和医生的优劣势。」中日友好医院张春瑜博士告诉健康界,她透露,部分患者通过媒介与医生进行简单沟通后,考虑自身首要需求和次要需求,「甚至会结合内心感受」,再做出就医选择。

    有人说,这是一场医院与医生品牌的拉锯战,但实际上,医生个人品牌与医院利益并不冲突,好的医生品牌,可以为医院导流。

    那个患者只认医院的时代,正被越来越多的品牌医生改写。

    不是所有品牌医生都有高门诊量

    技术+运营缺一不可

    王文已在圈子里拥有了一定知名度,但并非所有品牌医生都能如此幸运。

    铁打的流量,流水的网红。没做起来的医生账号比比皆是,更多的也只能昙花一现。

    内容不垂直、没有好的患者社群运营;粉丝不专一、粘性不足;治疗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让商业变现并没那么乐观,导致很多小型MCN机构也相继退出。

    「起初,各大平台对品牌医生资质认证较宽松,且有流量扶持,很容易造星。」一位曾负责打造品牌医生的MCN机构人士告诉健康界,不过后来形势出现了逆转,「现在监管越来越严,在各平台取消了一批医生的认证后,流量受到很大影响,变现也越来越难,让一些小型MCN机构选择了退出。」

    对于当前形势,另一位接近MCN机构的人士称,品牌医生能不能有较高的门诊量转化,主要还看怎么运营。

    「一些看不到很好治疗效果的账号,就很难做。」上述接近MCN机构人士称。

    账号@恩哥聊健康 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邹世恩,其60~70%的患者都是从线上而来。日前在做客健康界栏目《健客交锋》时,其就曾坦言:「品牌医生最终还得看业务水平,不能让慕名而来的患者失望。」

    邹世恩强调,只有帮患者解决问题,才能双赢。

    「从科室来看,皮肤、减重,门诊量转化较高,但还要看代运营账号公司做的内容是否受欢迎;从行业来看,第一是慢病、第二是(治疗)见效快的,第三是这个手术靠医生口碑的账号,转化较好。这类口碑好、医生技术高,用户转化就高。」上述接近MCN机构人士总结道。

    避不开的话题:「虹吸」

    由于部分高水平品牌医生的存在,让其所在科室的门诊量大幅提升,这已经成为当前医疗行业的一种普遍现象。

    以往,超大医院凭借其知名度、医疗资源「虹吸」周边小医院的患者;如今,即使不是三甲医院的品牌医生,通过科普视频也能吸引来自全国的患者。

    有人质疑: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形式的「虹吸」?对此,王文并未完全否认。

    他感慨,有时候基层医疗条件确实有限。但大多时候,王文会事先问患者,如果患者所处地市有做微创手术的,建议回去做;不符合微创手术适应症的,让患者回去保守治疗或开放手术。

    也就是说,很多被王文「虹吸」到中关村医院的患者,经过初步诊断后,又会被分流出去。

    对此,张春瑜表示,二甲医院出现品牌医生,可以将患者从三甲医院「反虹吸」过来;二级医院处理不了的疑难杂症,品牌医生出于职业道德,会将患者介绍到能力水平较高的大医院去,某种程度上,二甲医院的品牌医生,充当了「中转」作用。

    但在抖音上,三甲医院资质成认证标配,像王文这样贴着二甲医院标签的品牌医生毕竟是少数。

    那么,如果三甲医院的医生形成了「品牌」趋势,是否会加剧「虹吸」并形成趋势?

    对此,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对此持否定态度,「任何事情都会物极必反」。

    「整个过程,市场会调节。只能说品牌医生抢占了患者入口的先机,技术好、医疗服务质量好才是根本,反之亦然。」张强补充道。

    走红后:「膨胀的内心」

    「虹吸」不会形成趋势,但能吸引来全国患者,也足以证明,医生正掌握着患者流量。

    这种优势让部分自带流量的品牌医生,对于「出走」体制,多少有些跃跃欲试。

    伴随新《医师法》对医生多点执业的规范化,从长远来看,医生集团或是品牌医生是未来发展趋势,「毕竟不能一辈子待在体制内」。

    「只有品牌医生,才能汇聚成社会办医的洪流。」这是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于2021年12月在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办医年会上表示的。

    但对于目前多数品牌医生来说,还需多一点耐心与理智。

    几百万粉丝、较有影响力的言辞、络绎不绝的患者,对于一个长期在手术室,很少抛头露面的医生来说,多少有些「内心膨胀」,因此有颗出走的心,也易理解。

    但并非所有品牌医生都具备「出走」的潜质。

    「很多品牌医生拥有的流量,其实是医院品牌加持与个人勤奋,这跟个人走出来,完全是两码事。」张强向健康界分析。

    出来创业,需要的是医生个人品牌,而非医院赋能下的品牌。这也需要医生在出走前,对自身走出体制后的影响力,进行评估与衡量。

    品牌医生「下半场」

    出走还是留在体制?

    据张强盘点,过去几年,他所掌舵的张强医生集团,有人想进来,但也有很多人想出去。

    不完全统计,20%的医生离开体制后,又会回到公立医院。

    如果说走红、变现是品牌医生发展的「上半场」,那么,疫情褪去,「下半场」品牌医生该何去何从?

    「他们第一步都很勇敢,但很多人不理解,出来创业,就需要和医生集团一起成长。」张强说,好在走出来一圈后,经过专业知识、领导力与管理能力的学习,他们回到公立医院体系后,「往往比原来更好了」。

    《2021中国医生集团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中国以医生集团名称注册的企业数量已超2000家。有业内人士向健康界分析,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生集团还是体制内的医生集团,完全自由执业体制外的医生集团目前还是少数,因为大多数中国医生的个人品牌没有建立起来。

    像王文这样的「二甲」品牌医生是个例。大多数原本在三甲医院的品牌医生,出走医生集团后,还需要重新树立品牌——以前在大医院可能是「大拿」,一天几百个病人,但到医生集团后,很可能「门可罗雀」。

    总之,很多品牌医生还离不开体制。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品牌医生才具备顺利走出体制的潜质?

    「如果只是来医生集团做兼职或增加一点阳光收入,来了『躺平』,只会被市场淘汰。」按照张强的话说,首先得有意愿,愿意与医生集团共同成长;其次,学习能力强、价值观一致、有一定管理能力,有引领风范。

    此外,一个有竞争力的品牌医生还应具备专业技术、有服务意识,能和用户交朋友;能管理粉丝微信群;为患者或家属所虑,能与患者家属做朋友;在患者端有影响力,自带流量等。

    回望出走体制的7年,张强感慨:好的一方面,越来越多医生不再扭扭捏捏,大胆出来做科普,发表个人言论;但另一方面,娱乐背后的医生,又稍显浮躁。

    编后记

    有一天,粉丝追捧的「红利」大潮终究会退去,欲出走的品牌医生更应理性。

    逐渐掌握患者流量密码与信任的品牌医生,或许比其他医生更有出走的底气,但品牌医生如果不想像「网红」一样昙花一现,就需打造医院赋能外的自身品牌。

    沉淀严肃医疗,不断打磨技术,才是品牌医生「下半场」真正要走的路。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