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医药][图文]重磅!顶级大三甲率 | |
[医药][组图]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 | |
[医药][组图]中国科学院2023年院 | |
[医药]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 | |
[医药][组图]广东医院科研哪家强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 | |
[社会]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原书记陈 | |
[医药][组图]2023广东高校排名调 | |
文章导读: |
[专家观点]
杨桂华:王校长和孟司长讲的这种现象确实很普遍。
据我们了解,医疗纠纷常常发生在青年医生当中,而在老一代医生身上很少发生。很多年轻医生拥有博士学位,他们的医术可能并不差,但由于医疗态度不够好、沟通能力很欠缺,影响到他们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吴咸中:研讨医学与人文的关系确实很有意义。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这里面可能有病人的问题,同时也有医生的态度问题。好医生和差医生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医术专业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医学生要有人文素养,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在对医生进行专业培养以外,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周远清:自从1995年前后人文教育在一些高校蓬勃兴起,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了十几年,人文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应该说,很多工科专业、理科专业都已经开设了人文教育的课程,渗透了人文教育的内容。然而,医学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显得有些滞后,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由于医学科学博大精深,这就使得医科学生必须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科学技术的学习上,而偏废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专业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较少,这就导致了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欠缺。
靳润成:从中外医学史来看,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具有鲜明的医学人文精神传统。近年来,我们大力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发扬光大人文精神。我们召开这样的论坛,就是研讨和交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医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从而探讨解决诸如医患矛盾等突出问题的新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张岂之:我国医学工作者首先要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对于医科大学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西医还是学中医,至少要读四种人文经典:第一是《黄帝内经》,因为量比较大,可以选读一部分;第二是《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集,也可以选读;第三是老子《道德经》,81章韵文体,我的研究生有的两三天就背下来了;第四是庄子的《养生主》,养生主要抓什么,庄子讲得非常深刻。我建议,医学生至少要熟读这部人文经典。
“医乃仁术”、“大医精诚”——
医学以什么为中心
[新闻背景]
我国古代医学倡导“医乃仁术”、“大医精诚”。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要方》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西方古代医学主张既要认真诊治疾病,也要关注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精神上的痛楚。要给予病人以情感上的关照,而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
现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正是通过规范的护理、合理的饮食以及情感的投入,使战场上的伤员得到躯体上的康复和精神上的慰藉。她在战场仅半年时间,受伤战士的死亡率从原来的50%迅速下降到22%。
| |
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杨桂华 |
| |
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张金钟 |
| |
南华大学校长 文格波 |
[专家观点]
张岂之:弘扬中华文化,应该成为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黄帝内经》中的《素问》论述人体生理、病理学、药物治疗的基本理论,而《灵灸》主要阐述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和人体解剖学等。在《素问》和《灵灸》两部分18卷中,浸透着中华文化和关于“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生命哲理。
孟群:医学除了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以外,还有它的特殊属性。医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健康,是以人为研究课题,又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所以,医学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医学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人文修养。
张金钟:30年前,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提出了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逐渐演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的论断。新的医学模式不仅要求提高医生的科学素质,而且要求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但在临床诊疗中,人们仍一味强调生物医学模式框架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往往只看到人的生物学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学属性。
文格波:现在,人们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健康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医学教育却没有及时作出新的调整,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而没有真正地按照“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来培养学生。使得少数医学生毕业以后,不能适应工作对象的这种变化,不能与工作对象进行很好的沟通,从而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石鹏建: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研究制订《医学生誓言》时就强调医学生“要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这句话有很丰富的人文内涵。现在,我们提出了新的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在《医学生誓言》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其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医学生学习全过程,大力开展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增强发展医疗事业的使命感,进一步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杨桂华:医学必须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病”为中心。应当将病人看作是患了疾病的“人”,治疗手段也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手段。医生对病人的体贴、关爱,病人对医生的信任、配合,都可能起到技术所达不到的治疗效果。中外医学的先驱者都有博大的慈爱之心和高尚的从医品德,并昭示医者要为病人谋幸福无私奉献。这是中外医学家留下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论坛)
郝希山
我当医科大学校长和医院院长多年,在工作中深深感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医学就提到“医乃仁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古希腊的希波拉底也在著名的“希波拉底誓言”中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的幸福着想。”这都是指医学工作者在有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责任。
当今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相应地,医疗卫生工作也要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了《爱丁堡宣言》,其中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应该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
医科院校不以培养哲学家为目的,但要教会学生注意理性思维。要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医学发展规律的方法,让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研究和解决医学实践中的整体问题。
医科院校不以培养伦理学家为目的,但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教导学生牢固地树立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
医科院校不以培养经济学家为目的,但要使学生掌握卫生经济的理论和方法。要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医疗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益问题,要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为最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乱检查、乱开处方”。
医科院校不以培养心理学家为目的,但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让医学生自觉地将心身疾病的防治作为自己的职责。
医学院校不以培养社会活动家为目的,但要让学生掌握社会预防的方法,通过社会干预、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医学教育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要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二者并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工作者。
“理解生命意义,感悟崇高精神”——
怎样培养合格的医学生
[新闻背景]
天津医科大学有个“生命意义展室”,珍存着老校长朱宪彝捐献遗体的部分脏器器官和部分遗体捐献者遗嘱。
学生每逢入学和毕业,都要到这里来上第一课和最后一课。学生参观后写下的观后感累计过百万字,根据这一内容出版的《激动人心的文字》已达七册。
[专家观点]
杨桂华:在朱宪彝老校长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传统的世俗观念,志愿捐献遗体。他们把自己最珍贵的遗体奉献给社会,奉献给那些探索生命奥秘的医生们,为了医学进步能造福更多的患者,贡献了最后的一切。他们虽身份各有不同,但都留下了感人肺腑的遗嘱。这个主题为“理解生命意义,感悟崇高精神”的展室正式开放以来,已接待师生超过万余人次。凡是参观了这个展室的人,无不深深地为他们的精神所感染。
石鹏建:这个展室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生动载体,其中蕴含着一种力量,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它能让学生感知到,要敬重、敬畏什么?将来要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病人?这是医学工作者应该知道的。有一次我来参观时,随机问了几个学生,他们答得未必全面,但是说得非常实在,这就充分体现了人文教育的成果。
孟群:医学人文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医学人文教育要寓于医学实践中,比如很多老专家在给病人听诊的时候,先问问病情,或者说先捂捂听诊器,这些细小的动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一种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也不仅仅是医学院校的学校教育,还应该贯彻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整个医学教育或者终身医学教育中都要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我们的专业医师培训不仅是临床技能的训练,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王义遒:医科院校首要的是重视医学专业,这毋庸置疑。但在医学课程当中怎样真正把人文精神渗透进去,这是最重要的。另外就是第二课堂,并非每办一个文化活动都要走医学课堂的路子。要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文格波:现在五年制的医学本科有三年是在校本部,还有两年在医院实习。要把医学人文教育延伸到医院的实习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不能到临床实习环节就断了。我认为,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尽快推动三项改革。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理工—人文—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医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理工知识,还要积累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从而为将来从事医疗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改革课程体系,不仅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发展历史和社会学方面的课程,还应该增加法律、心理方面的课程。三是对现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标准与考试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进,突出体现一名合格的执业医师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执业医师的水平与素质,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周远清:人文素质教育并不完全是课程。什么叫素质?我认为素质就是一种内化为人的稳定性的品格,这也是人文素质比知识教育更高一层的地方。现在高校有着很多各种各样的讲座,但如张岂之教授他们做的文化素质讲座报告却场场爆满,久盛不衰,究其原因,吸引人的精髓可能就在“文化”二字。
吴咸中:加强医学专业的人文教育,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建立教研室是一个方面,但总的来看还得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甚至贯穿到医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要真正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的医生,毕业以后大约还需要15年左右。而要培养一个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医生,我觉得15年还不够,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培养。所以,这是我们长期的艰巨任务。如果中国医学上要有点什么特色的话,很可能不在于某个新技术的诞生,很可能在于医学与人文的结合上,在中西医的结合上,在中国的东西与西方的东西的结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