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养生健康 >> 养生保健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从“三伏贴”到“治未病”

  • 作者:樊雅莉 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

    骄阳似火,又到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季节。热的不仅是天气,据新闻报道,全国各大中医院里,“三伏贴”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患者人数明显增多,类别也有差别,往年以中老年人居多,今年却多了许多小儿和年轻人。那么,何谓“三伏贴”呢?

      “三伏贴”是中医的外治法之一。所谓三伏天是按古代天干地支法推算出来的,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二伏,末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三伏并不固定,有时相隔10天,有时相隔20天,如2007年头伏、末伏均为10天,二伏赶上20天,即多了一个润二伏;而2008年头伏、二伏、末伏均为10天。也就是说,三伏为30天至40天。“三伏贴”就是在三伏这段时间,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姜汁等温热性的中药,采用特殊工艺制成膏药,贴敷于特定穴位如肺俞膈俞、大椎、肾俞,或定喘、膏肓、风门、大椎等穴位以治疗或预防疾病的方法。既往“三伏贴”多用于治疗咳喘等肺部疾病,但近年来的统计资料表明,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免疫力、预防某些外感疾病也有一定疗效。如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等疾病在夏至到三伏,通过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三伏贴”从某种角度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未病”不是指没有生病,而是就个人身体而言,未来可能发生的病。所谓治未病,就是治疗"未来可能发生的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千金要方》进一步中引申:“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具体而言,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阶段,此处重点介绍“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三伏贴”即包含有“未病先防”的内容。三伏天见于夏至后的庚日,庚日在五行中属金,肺也属金,所以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最好。另外三伏天又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说法,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天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由于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而此时阳气最为活跃,人体皮肤松弛,毛孔大张,这样药物更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

      现代实验室研究也证实,贴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使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地调整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来自临床的资料也表明,“三伏贴”确有疗效,尤其是体质较弱的小儿咳喘患者,坚持贴敷3至5年,不仅使原有疾病痊愈或减轻,体质也明显好转。百姓的口碑最重要,代代相传,所以采用“三伏贴”的人越来越多也就不足为奇了,也确实是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一种独特疗法。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