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养生健康 >> 养生保健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湿热体质:清湿热重在调脾胃

  • 文章导读:湿热体质特点:湿,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湿,分外湿和内湿两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邓聪介绍,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因脏腑正常功能失调所致。消化不良,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就会加重脏腑负担,位于中焦的脾胃肝胆最易受损。特别是脾最易受湿困,脾不能正常运化进而使机体“水湿内停”。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居住环境潮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的。外湿束缚体表,脾运化功能受阻或脾运不健,水湿滞留,致使湿从内生。由此可见,湿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而脾胃又相辅相成,那么调理脾胃也是清湿热的重要一环。

      指导专家:邓 聪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

      体质特点

      提高免疫力是西医的说法, 在中医看来,就是要保持人体的 “阴平阳秘”,不同体质的人也有不同的调整方法。

      中医认为,体质是在先天和后天的基础上对机体形态、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体质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通过对后天的调理,偏颇体质是能够改变的,而湿热体质在南方地区则是比较多见,今期“体质抗疫”就来了解一下它吧。

     

      湿,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湿,分外湿和内湿两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邓聪介绍,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因脏腑正常功能失调所致。消化不良,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就会加重脏腑负担,位于中焦的脾胃肝胆最易受损。特别是脾最易受湿困,脾不能正常运化进而使机体“水湿内停”。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居住环境潮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的。外湿束缚体表,脾运化功能受阻或脾运不健,水湿滞留,致使湿从内生。由此可见,湿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而脾胃又相辅相成,那么调理脾胃也是清湿热的重要一环。

      热,则是一种热象。“如辛辣或者热性的食物吃多了,人体会滋生内热。体内阳气过盛,阴不制阳,也易产生热象。水湿滞留过久也会化热,而阳热的人则因水湿入侵而形成湿热。”邓聪说。

      自测体质:湿热体质是指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体型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性格特征:性格多心烦急躁。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健康宜忌:避暑湿,环境宜干燥通风,不宜熬夜过劳。调补原则遵循清热祛湿。

      基础篇

      鲫鱼汤+泡脚 除湿热也能调脾胃

      中医认为,湿热体质需要清热利湿。邓聪建议,平时在饮食上尽量做到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尽量少吃一些大热大补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牛肉、羊肉、酒等温热食物也要少吃,宜食用清热化湿食品,如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丝瓜、苦瓜、黄瓜、西瓜、藿香、佩兰、绵茵陈、鸡蛋花、南豆花、菊花等。此外,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能有助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湿热郁积。

      特别推荐赤小豆云苓鲫鱼汤作为疫情期间膳食,有健脾、祛湿、化痰的作用,可改善精神困倦、口黏、身重、痰多、小便不利等。

      做法:赤小豆50克、云苓50克、鲫鱼1条(500克左右)、陈皮1片、盐少许。赤小豆、云苓、陈皮分别清水洗净放入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然后加入已洗干净预先煎香两面的鲫鱼,改中火继续煲一个半小时左右,加盐即可。

      中医认为,热水泡脚有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邓聪提醒,疫情期间最好使用一次性塑料薄膜垫泡脚桶,用后丢弃,足浴器具用后每天最好在阳光下晒干,防止细菌滋生。此外,按摩或艾灸特定的穴位也可以祛湿,可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一天2次,每次3分钟,或艾灸一天1次,每次20~30分钟。常用于健脾祛湿的穴位有以下4个:

      1.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是祛湿较好的穴位,可有效健脾化湿。

      2.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能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可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位于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处,往下约4指宽,胫骨前缘一横指,是调理脾胃、驱赶内湿的好穴位。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