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图文]人民日报专访余艳红: |
![]() | [中医]南方医院吕英心中的“薪火相 |
![]() | [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23年度 |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 [中医][图文]俞梦孙院士:医学的未 |
![]() | [中医][组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 |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文章导读:颈椎病,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笔者在临床中据证治疗各型颈椎病,包括阳虚型、营卫失和型、阴虚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型、兼夹型等,疗效颇佳。现举例如下。 |
1 阳虚型颈椎病
陈某,男,35岁,住院号:33045。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颈肩部疼痛,并伴头晕,恶心欲呕,无眼花,无耳鸣,无四肢麻木、乏力,无明显肢体活动障碍。在当地医院颈椎X线摄片示:颈椎退行性变;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曾在当地医院行康复理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诊见:精神一般,面色稍黄,后颈及双肩针刺样疼痛, 转侧活动时疼痛明显加重,胃纳、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不能步行,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脉弦滑。治以真武汤加减, 处方:熟附子10g, 茯苓20g, 白术、白芍、桑枝各30g,生姜,天麻、桂枝、陈皮、川芎各159,法半夏、姜黄各12g。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1剂后,症状即明显减轻,可以下床活动。治疗5天,痊愈出院。
辨证思路:本例辨证为阳虚水湿型,阳虚水湿致头晕、颈肩部疼痛, 此因阳虚可以引起水湿泛滥,水气不循常道,阻塞清阳则头《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晕,经络不通则痛。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 身瞤动,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有是证则用是方,症情不必悉俱,药证相合,则用之效如桴鼓。
2 营卫失和型颈椎病
列某,女,43岁,门诊治疗。患者颈项强痛,反复发作,一般情况良好, 精神状况良好,胃纳正常,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治以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白芍、生姜、桑枝各159, 葛根、大枣各30g, 天麻、川芎、姜黄各10g,炙甘草69。每天1剂,水煎服。服3剂后自诉症状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上方再续服3剂,诸症若失。
辨证思路:本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舌脉也无明显异常,似乎无从下手辨证,但询问患者睡眠情况时,诉睡眠质量较差,难以入睡,睡则易醒,联系《内经》“阳不入阴,则夜不能寐”理论,提示患者为营卫失和的表现,故拟选《伤寒论》中调理营卫和阴阳的第一方桂枝汤。后询问病史,该患者之前医亦用过桂枝汤加减但效果不明显,何故?究其因乃未按桂枝汤的服用要求: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3 阴虚型颈椎病
洪某,女,55岁,住院号:28780。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肩颈项部酸痛不适,伴头晕,恶心欲呕, 无眼花, 无耳鸣,无四肢麻木、乏力。1周前曾在当地妇幼保健医院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稍改善,并于当日早上出院, 回家后家属自行为患者做颈部保健按摩,按摩后患者觉头晕、恶心、呕吐症状再次加重入院。诊见:神清, 精神可,头晕,恶心呕吐,伴全身肢体颤动不止颈项部酸痛不适,胃纳、睡眠欠佳,二便调。舌体瘦薄、红绛而干、光剥少苔,脉细数。治以三甲复脉汤加减,处方:龟板、警甲、牡蛎、生地黄、葛根、白芍、白术、太子参各30g,阿胶(烊服)、地龙各10g,胡麻仁、麦冬、天麻、枸杞子各159。每天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1剂后,症状缓解,住院3天后痊愈。
辨证思路:本例关键在于抓住患者全身震颤的表现,当属动风之象,同时结合患者形体消瘦,舌体瘦薄、红绛而干、光剥少苔脉细数,症由阴虚生风,虚风内动所致。阴虚则阴不制阳,致肝阳上亢,阳盛化风。故治疗应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为大法。
4 阴阳两虚型颈椎病
吴某, 男,83岁,住院号:32399。患者因双侧肩胛部疼痛,同时伴腰腿疼痛入院。此前在当地医院住院10余天,效果不明显转本院继续治疗。诊见:精神一般,痛苦表情,面色稍黄,双肩及腰腿部痛,以抽搐样疼痛为主,翻身转侧及站立时加重,坐着稍有缓解,胃纳欠佳,寐一般,大、小便正常,舌淡胖、苔薄白而腻,脉细弱。治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熟附子、茯苓、泽泻、姜黄名10g,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薏苡仁各20g,牡丹皮、白术、杜仲、牛膝、桑枝各30g, 肉桂3g。每天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1周后好转出院。
辨证思路:该患者年高体虚,察其舌脉,有明显的肝肾阴虚表现,日久阴损及阳,导致肝肾阴阳两虚,故此患者除有颈肩疼痛症状外,还合并有腰腿部疼痛症状, 尽管肾气丸通常用来治疗腰腿痛,但只要辨证准确,加上适当的引经药移治颈椎病,使药力直达病所, 亦可迅速取得满意效果。
5 痰湿型颈椎病
叶某, 男,81岁,住院号:26800。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肩臂部牵涉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欲呕,无眼花耳鸣无四肢麻木、乏力。症见:神清,精神可,左肩臂部牵涉痛,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治以指迷茯苓丸加减处方:茯苓20g,法半夏、天麻、熟附子、川芎各10g,枳实、陈皮、山茱萸、白芍各15g, 秦艽12g,桑枝30g,肉桂6g。每天1剂, 水煎服。患者住院10天,肩臂疼痛感基本消失。
辨证思路:本例患者体型肥胖,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咳嗽痰多,胃纳欠佳, 肩臂牵涉痛,证属脾虚痰湿。《医学心悟》指出:“肩臂痛,古方主以茯苓丸,谓痰饮为患也”。
6 结语
临床上部分病人表现比较复杂,可能同时兼有2种或3种证型,此时治疗就应该分清标本缓急,急则先治其标,缓则兼治其本,按照辨证分型综合选方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