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孔光一辨治伏邪发热临证经验

  • 文章导读:

    孔光一教授从事温病学理论研究与临床诊疗60 余年,擅长治疗肺系及发热性疾病。对于发热性疾病,孔老强调伏邪致病的重要性,并根据患者体质、病邪属性、邪伏部位、邪正盛衰、治疗情况等影响伏邪发病的因素及伏而后发、诱因引动、反复发作等伏邪发病的特点,确立了清宣理肺、清化积毒、清解透达、和血泄热等治疗法则。笔者有幸跟随侍诊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辨治伏邪发热的经验整理如下。

    1 伏邪的内涵

    “伏邪”学说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关于伏气发病的论述而总结提炼出的温病发病学理论,与其相对应的是“新感”学说。《素问》原意本为阐发六淫邪伏致病之理,并非专论温病伏发之论,然后世医家多据伏寒化温一条阐论温病发病机制,直至明清“新感”之说倡立,新伏之争风起。

    孔光一教授认为,六淫皆可致伏,或因邪伏隐匿之处、或邪微正虚、或祛邪未尽,致使潜伏不发,或因外邪引触,或其他因素诱发;邪伏既发,并非皆为温病,邪有风寒暑湿燥火之别,伏处脏腑阴阳气血各异,所发之病亦有内外妇儿之分。感邪虽可致伏,伏邪亦可内生,情志、劳倦、饮食、伤堕、虫疾等因素导致机体气血阴阳失调,痰湿瘀热内生,或调治不当,或邪势轻浅,致使邪毒内伏,迁延日久而发,亦属广义伏邪范畴。将具有伏于体内而不即发作的病邪作为伏邪的内涵,并引入到现代临床中具有病原体不明、临床症状非病原微生物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诊疗过程,运用中医伏邪学说结合体质学说进行辨证论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重要的诊疗价值。

    2 伏邪致病的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

    影响邪气伏而晚发的因素主要有体质状况、邪气属性及强弱、邪伏部位、病势进退与正气盛衰情况、治疗情况等。邪气蛰伏,虽因邪势微弱、伏处隐匿、治不得法等致使过时而发,但邪气停蓄久稽,或损耗气阴,或灼烁营血,或酿痰聚湿积热成毒,必待条件成熟伺机而发,或待蓄积旺盛而发,或耗损正气乘虚而发,或遇外邪引动而发,或逢季节交替待时而发,或因情志过极、饮食劳倦内伤、失治误治等诱发。邪伏发病具有诱因引发、蓄作有时、缠绵反复等特点。把握伏邪致病的特点及发展、传变、转归规律,见微知著、见病识源,抓住病机的实质,方能有效清除伏邪。

    3 伏邪发热的病因病机

    六淫皆可致热,且多能感而即发;六淫亦皆可致伏,然既伏而可致发热者,以风寒、风热、暑热、湿热为多。而以内伤为病因,致使机体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内伤发热中具有伏而后发特点的发热性疾病亦可归于广义伏邪发热范畴。素体气弱阳虚之人,感受风寒邪气,或邪势轻微,或邪盛祛邪未尽,余邪留恋,虚寒同气相求,或郁久化热,或遇风热、暑热引动而致发热;本有血分郁热、脏腑蕴热之人,因邪轻势浅、正气尚旺,伏而不病,或因外感邪热引动、内外合邪而发,或因饮食辛辣、用药温燥等助添热势而发。小儿年幼质薄神怯,肺脏娇嫩,易感外邪,祛邪未彻,余邪寄伏肺经清虚之所,复感邪热而发;脾胃柔弱,易伤饮食,湿热停滞,交结胃肠而成外感余邪积热伏毒停蓄之处。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