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马骏运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 文章导读:

     

    4 行气与降逆相辅相成

    临床上脾胃病证常常气滞与气逆兼见。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胃不和,升降失常,脾气下降则飧泄,胃气上逆则呕哕,临证可见呕吐、呃逆、噫气、恶心、吞酸、噎膈、反胃等症。故临证时,须常并用行气、降逆二法,才能相辅相成,事半功倍。马师常以《温病条辨》香附旋覆花汤加减,药用:香附、旋覆花、陈皮半夏、紫苏子、薏苡仁、砂仁。全方以脾胃为中心,兼及肺肝,可谓用心良苦。
      
    胃气上逆病证,如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者,以上方配合戊己丸,药用白芍黄连吴茱萸,辛苦酸同用,如见胃中嘈杂、呕吐酸水、两胁胀痛、口苦舌红者更宜。如胃气上逆有热者,每以上方配芦根、白茅根,二药既能清肺胃之热,又能生津止渴,用于久病伤津,呕吐、呃逆之虚热证最为合拍。如舌光红无苔,伤阴证较重者,宜加叶氏养胃汤。
      
    马师体会,行气降逆法,有时还须配合肃降肺气的药物。因手太阴肺经之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故两脏在功能上互相促进,在病理上互为影响。常用的药物有紫苏叶、枇杷叶等。紫苏叶辛温,解表、散寒、止呕,入肺胃二经。如外感风寒,内有湿滞,紫苏叶和藿香白芷陈皮配合;如湿热呕吐,舌苔黄腻,脉滑数,紫苏叶、黄连小剂量同用,每获良效。枇杷叶苦平,肃肺化痰,清肺和胃,亦常配入降气和胃方中。

    5 行气之法惟在适中

    脾为阴土,喜温恶寒,喜燥恶湿。行气药大多辛香湿燥,所以能运脾和胃。但正因其辛香温燥,多易耗气伤阴,故不可久用。特别对气虚或阴虚患者,常须谨慎,即用亦当合补气或养阴药物。行气药大多香燥,生用尤著,如炒用可缓其温燥之性;还可用花类药,如厚朴花、代代花、玫瑰花、绿萼梅;子类药,如川楝子、娑罗子;梗类药,如紫苏梗、藿香梗;叶类药,如枇杷叶。取其香气,缓其燥性,尤宜于虚弱患者。
      
    行气药在取得一定疗效后,宜中病即止。治气之法,惟在适中。气积于中,固宜疏顺。如疏导过剂,则又反耗元气,致生下虚中满之证。因此,行气药不可过用、久用。临床上,行气得效后,马师常以六君子汤、归脾汤善后调理。归脾汤养血可以柔肝,以免肝气横逆;六君子汤补气可以健脾,以御肝木之克伐。以行气开始,补益善后,亦可谓法外之法。

    6 病案举例

    蔡某,女,28岁,1999年5月8日初诊。1年前无何诱因而胃脘部胀满疼痛,恶心嗳气,时有泛酸,食后胀甚,经治疗后好转。1月前疼痛加重,于1999年4月10日在我院做胃镜检查,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服用西药及中药治疗20余天无明显效果,故慕名求治于马师。诊刻,神情抑郁,形体消瘦,脘胀连胁,嗳气则舒,时而疼艰,泛吐酸水,食少便干,月经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治以舒肝解郁,理气和胃,舒肝汤加味,处方:柴胡枳实、香附、郁金、梅花、槟榔、佛手各10g,白芍、乌贼骨、延胡索各15g,蒲公英20g,炙甘草6g。4剂。二诊,脘胀基本消失,大便通畅,仍泛酸,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前方加黄连6g,吴茱萸3g,炒谷芽、炒麦芽神曲各10g,7剂。三诊,胃脘痛消失,仅时有痞满、泛酸,食欲渐增,身疲乏力。气机始通,然脾虚之象已见,治以健脾理气消食,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生黄芪茯苓延胡索各15g,党参、炒白术陈皮鸡内金、炒麦芽、炒谷芽、神曲各10g,砂仁3g,乌贼骨20g,广木香、炙甘草各6g,10剂。4诊,月经来潮,量少色淡,3天即净。余证及舌脉同前,前方加当归10g,继服14剂。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合归脾丸加减治疗6个月,诸症消失,月经复调,为防止复发,现间断服用香砂养胃丸。于1999年12月28日在我院复查胃镜,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疤痕期,病告痊愈。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