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500种中药现代研究-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中医人www.tcmer.com是以介绍健康知识为主,以推广中国传统医药为特色,包含医药卫生考试,培训的综合性医药门户网站。本文题目为500种中药现代研究-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主要介绍“500种中药现代研究-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
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古籍 >> 当代著作 >>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

  • 文章导读:500种中药现代研究-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 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 和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Mey. 的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功能:发汗、平喘、利水。主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内服:煎汤(宜先煎,去水面浮沫),1.5~1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草麻黄茎中含有生物碱1%~2%,其生物碱中40%~90%为麻黄碱(l-Ephedrine),其次为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及微量的l-N-甲基麻黄碱(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伪麻黄碱(d-N-Pseudo methylephedrine)、l-去甲基麻黄碱(l-Norephedrine)、d-去甲基伪麻黄碱(d-Demethyl-pseudoephedrine)、麻黄次碱(Ephedine)。此外,还含有苄基甲胺(Benzyl-methylamine)、2,3,5,6-四甲基吡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等;又含6%的儿茶鞣质和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l-α-松油醇(l-α-Terpineol)、β-萜品烯醇(β-Terpineol)、萜品烯醇-4(Terpineol-4)、月桂烯(Myrcene)、2,3,5,6-四甲基吡嗪等30余种成分;亦含有黄酮类成分,如白飞燕草甙元(Leucodelphinidin)、麦黄酮(Tricin)、芹黄素(Apigenin)、山萘酚(Kaempfer- ol)等;尚含有机酸类,如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肉桂酸(Cinnamylic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 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本品还含有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糖类化合物以及草酸(Oxa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等有机酸类。
           中麻黄含多量麻黄碱,尚含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
           上述三种麻黄中所含化学成分相似,但生物碱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黄较低。
           药理作用:
           1. 麻黄碱的作用a.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有明显的中枢兴奋作用,较大治疗量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可缩短巴比妥类催眠时间。麻黄碱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强。麻黄碱在外周兴奋α1-肾上腺受体,也激动中枢α1-受体引起中枢兴奋作用。皮下注射麻黄碱 50~100mg/kg 可显著增加小鼠的自发活动。哌唑嗪和α-甲基-对位酪氨酸能拮抗麻黄碱的这一作用,而舒必利、普萘洛尔和利血平都不减弱麻黄碱对鼠自发活动的增强作用,提示麻黄碱是作用于α1-受体,而不是作用于 DA 受体。麻黄碱能提高中枢性痛觉阈值,产生镇痛作用。
           b.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抵消了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如果迷走神经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麻黄碱对于心脏有强大的兴奋作用,但反复应用,或一次应用很大剂量,易于产生抑制;也可能扰乱心律,但较肾上腺素弱得多;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麻黄碱与洋地黄同用时,则易引起心律紊乱。麻黄碱静脉注射对硬膜外阻滞所致心率减慢,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下降均有明显对抗作用。
           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给犬小剂量(0.01~0.2mg/kg)静注,其血压上升可维持10~15分钟。大剂量(6~10mg/kg)静注,由于抑制心脏而引起血压下降。麻黄碱静注0.1~3.0mg/kg,猫肺动脉平均压、收缩压、舒张压和脉血管阻力均显著增加,且有效量依赖关系。麻黄碱的收缩作用比较温和而持久,血管舒张作用很微弱,因此用于鼻黏膜肿胀,收缩作用既长,且无继发性血管扩张作用;能使冠状血管扩张,增加冠脉流量,与垂体后叶素合用于升压时,能克服大量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冠状血管收缩及心脏抑制。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缓慢持久,可维持数小时,收缩压的升高较舒张压为显著,舒张压一般不降低。
           麻黄碱对血管的作用是直接和间接作用的混合。麻黄碱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能直接与肾上腺素能α和β受体结合,产生拟肾上腺素作用;亦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促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动物实验表明:麻黄碱的作用能被可卡因所减弱,亦能被酚妥拉明阻断。
           c. 对平滑肌的作用: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特别是在支气管痉挛时作用更为显著。实验表明:麻黄碱能有效地对抗乙酰胆碱和组胺诱发的痉挛。其作用强度不如肾上腺素,但作用较持久,且口服有效。故常用于哮喘。麻黄碱能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蠕动,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麻黄碱对动物子宫一般表现为张力及振幅增加,此种兴奋作用可被麦角胺阻断,被可卡因所增强。然而对人的子宫一般表现为抑制,曾用于缓解月经痛。麻黄碱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麻黄碱使排尿次数减少,足够量甚至产生尿潴留,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对夜间遗尿或膀胱括约肌无力小便失禁的病人,麻黄碱亦可以消除其症状。麻黄碱能引起并增强小鼠输精管的自发性收缩,酚妥拉明可明显对抗麻黄碱的作用,而利血平对此则无明显影响。
           d. 其他:麻黄碱对骨骼肌有抗疲劳作用,能促进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还可引起高血糖,但其作用较弱而不恒定。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正常及发热猫均不表现发汗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麻黄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但当人处在高温环境中,此时用麻黄碱 50~60mg 1.5~2小时后,汗液分泌比未用麻黄碱者更快更多,而皮下注射麻黄碱的局部皮肤,并不引起特殊的汗分泌,因此,麻黄碱的这种作用,可能是中枢性的,而且麻黄碱有增加代谢率的作用。对六个正常成人注射硫酸麻黄碱50mg后,代谢率较注射前增加14.2%;麻黄水浸膏及乙醇浸膏作用于致敏豚鼠肺切片,可抑制游离过敏原的量。
           麻黄碱的作用属于混合型,大部分是由于同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而产生的直接作用,小部分由于促进介质释放的间接因素。麻黄碱反复应用时易产生快速耐受性,作用迅速减弱,最后可完全无效,经数小时后可以恢复,在快速耐受形成的机制中也有直接与间接两种因素,有人用离体家兔主动脉条进行实验,认为麻黄碱除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外,对主动脉平滑肌尚可能有其他作用受体;也有人提出去氧麻黄碱的急速耐受性与中枢调节有关,但破坏中脑外侧网状核后则无影响。
           2. 伪麻黄碱的作用a. 利尿作用: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用水、盐水及尿素后,更进一步增加尿量排出,但对麻醉狗则尿量反而减少,对轻症实验性肾小管肾炎之犬仍然产生利尿反应,严重者则无利尿作用。一次静脉注射后,作用可持续30~60分钟。其利尿原理被认为是由于肾血管扩张而引起的肾血流量增加。
           因在利尿的同时,肾体积也增大。
           b. 对平滑肌的作用:伪麻黄碱的极稀溶液与麻黄碱一样,能兴奋交感神经而使支气管扩张;浓溶液因能麻痹肌肉,也能使气管肌松弛;而中等浓度则使支气管收缩。
           c. 其他:伪麻黄碱有轻微的兴奋血管作用;在升压作用、收缩鼻黏膜血管等的作用方面,麻黄碱最强,人工合成的消旋麻黄碱(Ephetonin)次之,伪麻黄碱最弱。毒性也以麻黄碱最强(100%),消旋麻黄碱次之(78%),伪麻黄碱最弱(56.5%)。
           3. 麻黄次碱的作用 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增加离体豚鼠子宫的收缩及离体兔肠的蠕动,麻黄根浸膏静脉注射于猫及家兔亦有降压作用。
           4. 麻黄挥发油的作用 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可被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所拮抗。麻黄挥发油对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奈瑟双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证明它对流感病毒有强大的抑制作用,给感染 A 型、PR8型流感病毒的小白鼠皮下注射有治疗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对肌注消毒牛乳引起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麻黄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体温均有降温作用,但麻黄挥发油作用不如松油醇明显。麻黄挥发油乳剂灌胃、肌注、腹腔注射对正常及发热猫均不表现发汗作用,对发热病人也无发汗作用。麻杏石甘汤在鸡胚实验中对陕中 61-1 株流感病毒有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麻黄的功能,石膏甘草杏仁对麻黄的抗病毒作用并不表现协同。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麻黄的作用较强。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咳喘a. 炙麻黄、炙枇杷叶各10g,炙紫菀、炙冬花、炙白前、炙桑皮各15g,葶苈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五味子菟丝子贝母、法夏、炒陈皮各10g,杏仁桔梗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1日3次。儿童每日服6~8次,每次约10~50ml。寒证者加干姜附子,热证者加黄芩黄连,虚证者加党参黄芪,实证者加大黄、芒硝。治疗咳喘260例,痊愈148例,好转107例,无效5例。〔陕西中医 1991;12(7):320〕
           b. 麻黄杏仁、前胡各3~9g,地龙川贝各3~9g,蝉蜕甘草各2~6g。随证加减,水煎服。治疗哮喘55例,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湖北中医杂志 1990;(4):43〕
           2. 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吸入1%的麻黄碱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5例,并与对照组(未吸入麻黄碱)5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见效快,且疗效显著。〔中华内科杂志 1957;(2):152〕
           3.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麻黄5g、白芨20g、黄芪30g、当归10g。每日1剂,水煎服,随证加减。治疗11例,其中显效6例,进步4例,无效1例。止血天数,最短2天,最长12天。2例用西药止血剂无效,改用上方治疗出血停止。〔江苏中医 1992;(12):6〕
           4. 治疗肾绞痛 麻黄细辛各6g,附子15g。武火急煎,去上沫,候温顿服,不效者半小时后继服。治疗12例,均在半小时后痛减,1小时内疼痛消失。〔浙江中医杂志 1988;(6):247〕
           5. 治疗遗尿a. 麻黄、益智仁、黄芪、桑螵蛸、甘草。诸药中麻黄用量可大些,其他药物根据年龄给予常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遗尿止后每周再给1~2剂,继续治1个月巩固疗效。治疗3~18岁患者35例,仅1例复发。〔中医杂志 1987;(9):69〕
           b. 麻黄2份,益智仁、肉桂各1份,共研细末,以瓷瓶或玻璃器皿盛贮,勿令泄气。每次用3g以少量食醋调成饼状,敷于脐心,外用胶布固定,36小时后取下,间隔6~12小时,再以上药填脐,敷3次后,改为每周敷脐1次,连用2次,以巩固疗效。治疗38例,治愈18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9%。〔江苏中医 1990;(2):37〕
           6. 治疗皮肤病a. 麻黄4.5g,蝉衣10g,槐花6g,黄连3g,浮萍10g,甘草3g。水煎2次,早晚分服。共治疗荨麻疹、湿疹、药疹、漆过敏等39 例,治愈37例,好转1例,无效1例。〔中医杂志 1964;(7):7〕
           b. 麻黄4.5g,蝉衣4.5g,黄连2.4g,甘草2.4g。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1剂。治疗急、慢性风疹块10余例,疗效显著。本方对慢性顽固性风疹块可以连用20剂,无副作用,但血压高者慎用。〔中华医学杂志 1956;(10):939〕
           7. 治疗酒渣鼻 生麻黄节、生麻黄根各80g,切碎洗净,放铝锅内,兑入白酒1500ml,加盖武火煎30分钟,置阴凉处3小时,用纱布过滤装瓶备用。早晚各服25ml。10天为1疗程。治疗18例,痊愈15例,好转3例。〔湖北中医杂志 1991;(3):14〕
           8. 治疗痔疮 麻黄杏仁甘草各10g,石膏 25g。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如外痔发炎肿痛,内痔脱出嵌顿,或肛旁脓肿初期,取上方水煎后1/2乘热熏洗坐浴15~20分钟,每日3次,7天为1疗程。治疗120例,临床治愈91例,有效27例,无效2例。〔湖北中医杂志1990;(5):20〕
           9. 治疗阳痿 麻黄32g,马钱子18g,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各30g。上药共研细末,每次10g,每日服2次,10天为1疗程。若无效,停服10天后,可再服1个疗程。治疗105例,疗效满意。〔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0;(10):27〕
           10.治疗功能性不射精 麻黄3g,研末敷脐中,用麝香虎骨膏1张外贴固定,每晚临睡前敷用,连用7天。治疗62例,皆愈。〔中医杂志 1992;(4):
           6〕
           11. 治疗坐骨神经痛 麻黄20~30g,苡仁20~50g,党参木通甘草各15g,水煎2小时以上,每日 1 剂,分2次服。治疗50例,结果痊愈27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但是,严重神经官能症、痫症、明显心血管疾病患者忌服。〔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3(3):174〕
           12. 治疗小儿肺炎a. 银花、连翘各8~12g,麻黄杏仁各3~6g,石膏15~20g,甘草3g。随症加减,每日1 剂,频频口服。共治疗小儿肺炎123 例,痊愈93 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98.3%。〔四川中医 1987;19(2):15〕
           b. 炙麻黄桔梗、冬花各3~6g,前胡3~5g,杏仁、栝楼各3~9g,石膏6~15g,紫菀6~10g,鱼腥草、百部各3~10g,甘草3g。热甚加黄芩连翘,咳甚加桑皮、知母,喘息加炒苏子、竹沥膏。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195 例,治愈166 例,显效29例,全部有效。〔陕西中医 1991;12(8):
           368〕
           13. 治疗小儿咳喘a. 麻油 1 850g,熬至滴水成珠后,将铅丹500g 放入搅拌均匀,炼熬至一定的黏稠度即为膏基。再用70%麻黄粉、30%白胡椒粉,混合均匀,在每份膏基上放0.1g 药粉,趁热合拢备用。治疗时将膏药烘热,贴于患儿肺俞穴。咳喘严重或年龄稍大的患儿可贴双侧,每日换药1 次;病轻或幼儿贴1侧或两日换药1次。
           治疗小儿咳喘288例,治愈235例,好转42例,无效11例。〔广西中医药 1987;10(1):8〕
           b. 麻黄杏仁各60g,石膏鱼腥草各300g,甘草30g,蒲公英、大青叶各150g,葶苈子100g,当归50g。加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合并药液静置24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1 200ml,冷至60℃,加入适量防腐剂。1 周岁内小儿每次10~15ml,1~2周岁每次15~20ml,2周岁以上小儿每次30ml,日服3次。治疗小儿咳嗽102 例,服药2天痊愈者18例,3 天痊愈者42例,5天痊愈者33例,其余9例好转,加用其他疗法治愈。〔浙江中医杂志 1991 ;26(10):451〕
           14. 治疗小儿腹泻 麻黄2~4g,前胡4~8g,水煎后加白糖顿服,每日1剂。治疗138例,治愈 126 例,其中有124例服药1~2剂即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6):351〕
           方剂选用:
           1. 治疗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备急千金要方》麻黄醇酒汤)
           2. 治疗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太平圣惠方》)
           3. 治疗病疮疱倒黡黑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
           配伍效用:
           麻黄配伍附子 麻黄发汗解表逐表寒;附子竣补元阳祛里寒。相伍为用,有助阳散寒、发汗解表之功效,用于治疗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恶寒、无汗、脉沉者。再者,麻黄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附子温肾壮阳、化气行水。二者合用,其温阳利水消肿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气促、喘逆、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脉沉而迟者。
           麻黄配伍干姜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干姜辛热,温肺散寒化饮。二者伍用,标本兼顾,共奏宣肺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外闭、寒饮壅肺之咳嗽、气喘、胸闷、痰多清稀等症。
           麻黄配伍葛根 麻黄性温辛散,善解在表之风寒;葛根性凉味辛甘,擅长发汗解肌退热、生津止渴。二者相使为用,可使其解表祛邪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风寒外袭、邪郁肌表、经输不利所致之表实兼见项背强几几等症。
           麻黄配伍桂枝 二者均为辛温之品,同入太阳经。麻黄走卫分,开腠理,有发汗解表散寒之功;桂枝解肌表、和营气,有发汗解肌祛风之效,尚能温经散寒通脉。桂枝既能协同麻黄入于营分,又能随麻黄出于血分,以使营分之邪透达肌表,从汗而解。二者相须为用,为辛温解表重剂,可使其发汗解表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亦可治疗风、寒、湿三气所致之痹证,但此时则用桂枝温经散寒通脉为主,用麻黄散风寒宣卫气为辅。
           麻黄配伍羌活 麻黄肺经,开毛窍,通腠理,发汗解表力强;羌活入膀胱经、走肾经,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而解表邪,长于散风寒、祛风湿、止痹痛,为手足太阳本经之风药。二者伍用,羌活助麻黄开泄腠理、发汗解表;麻黄协羌活达肌表,走经络以祛风除湿,共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邪所致之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关节肌肉酸痛等证。
           麻黄配伍人参 麻黄发汗解表;人参益气助元,既能扶助人体正气,助麻黄发汗解表,以祛邪外出;又能防麻黄发汗太过以免误伤正气。二者合用,共奏益气解表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感冒诸证。
           麻黄配伍石膏 麻黄味辛性温,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生津止渴。在应用上,石膏用量常倍于麻黄,以其寒凉之性制约麻黄之温热之性,使宣肺而不助热。二者配伍,辛凉宣泄,有清热降火、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壅盛之咳嗽气喘以及一身悉肿、脉浮不渴、恶风、继自汗出、无大热之风水证,或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不利、腹满喘急之正水证等。
           麻黄配伍熟地、鹿角胶、白芥子 麻黄温散寒滞;熟地温补阴血;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物,既生精补髓,又养血助阳;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四药合用,有温阳补血、散寒消痰之功,可用来治疗阴疽之证。
           麻黄配伍葶苈子 麻黄辛温发散,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葶苈子苦辛性寒,降气平喘、利水消肿。二者合用,同入肺经,寒热互制,共奏解表宣肺、降气祛痰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滞之咳嗽、气喘、有痰者。
           麻黄配伍细辛 麻黄辛温,为发汗解表之要药;细辛辛温,既能解表散寒止痛,又能祛内寒而温脏腑。二者合用,可加强解表散寒之功。另外,麻黄宣肺平喘,细辛温肺化饮,相伍为用,又有温肺化饮、散寒平喘之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肺气郁闭之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喘痰饮以及风寒湿痹之头、身、骨节尽痛者。
           麻黄配伍杏仁 麻黄既发汗解表,又开宣肺气而平喘咳,功擅宣发;杏仁降气止咳平喘,长于肃降。二者配伍,有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散寒解表之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之恶寒无汗、胸闷气短、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苔白脉浮者。
           【注意事项】
           宜忌:麻黄生用发汗力强,炙用发汗力弱。一般发汗解表宜生用,宣肺平喘则生用或炙用。凡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气喘者,均忌服。
           毒副作用: 给小鼠腹腔注射麻黄水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为650mg/kg,麻黄挥发油的半数致死量为1.35ml/kg;给小鼠口服麻黄碱的半数致死量为400mg/kg,麻黄挥发油的半数致死量为2.79ml/kg。
           麻黄碱毒性较强,伪麻黄碱毒性较弱,后者在体内的代谢也甚慢。麻黄碱常用于发汗平喘,服用过量时,常发生烦躁、失眠等中枢兴奋症状以及血压升高等副作用。麻黄碱用于前列腺肥大的患者,有时可引起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
           成人内服麻黄,其中毒量为30~45g。麻黄中毒的机制主要是:麻黄碱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化学传导物质的破坏减慢,从而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的影响尤为显著。
           麻黄中毒,最初表现为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烦躁不安、神经过敏、头痛头晕、耳鸣失眠、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口渴出汗、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严重者排尿困难、视物不清、休克、昏迷、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衰竭、心室纤颤而死亡。长期服用本品可成瘾。
           中毒救治:
           1. 催吐、洗胃、导泻,以减少药物的吸收。
           2. 皮下注射阿托品1mg。15分钟后,视病情需要,可重复注射1次。
           3. 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口服或肌肉注射氯丙嗪25~50mg,或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10%水合氯醛灌肠。
           4. 循环衰竭时,用去甲肾上腺素或阿拉明静脉点滴,维持血压,同时补液,吸氧。
           5. 禁用呼吸兴奋剂及中枢兴奋剂和氨茶碱等,因上药与麻黄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协同作用,用后会加重中枢神经及心血管负担。
           6. 中草药治疗:绿豆15g、甘草30g。水煎取300ml,每2小时口服150ml,连服3~5剂。
           【医家论药】
           “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
           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膹郁,故用麻黄甘草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本草纲目》)
           “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汤液本草》)
           “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轻重,人之虚实,不得多服。”(《本草通玄》)
           “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服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瞤,为亡阳症。”(《药品化义》)
           “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一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
           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本草正义》)
           “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顾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本草经疏》)
           “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借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疸,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本草正义》)
           “受风水肿之症,《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祛风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症用其方,服药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试观《金匮》水气门越婢汤,麻黄辅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也(脉浮固系有风,实亦有热);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也;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黄者矣。”“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之肌肤强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麻黄,……去根节者发汗,留根节者敛汗。惟在表真有寒邪者宜用之。若表无真寒邪,或寒邪在里,或表虚之人,或阴虚发热,或伤风有汗,或伤食等症,虽有发热恶寒,其不头疼身痛而拘急,六脉不浮紧甚者,皆不可汗。虽有可汗之症,亦不可过。盖汗乃心之液也,不可汗而汗,与可汗而过之,则心家之液涸,而心血亦为之劫矣,或致亡阳,或致衄血不止,而成大患也,戒之。君羌活,能散风邪。佐独活,能消脚气。同杏仁,能去寒邪,兼理哮喘。臣甘菊,能清肺热,更明眼目。身能发汗,根主敛汗。风家用之多验者,何哉?盖风至柔也,而善藏,麻黄性至轻也,而善驱,内用气血药以托之,外用浮剂以散之,此以善藏始者,不得以善藏终矣。阴虚发汗者,鹿角四物汤加根节敛汗。汗多亡阳者,附子四君饮入根节回阳。痈疽方起者,行凉药中兼用之,即散无疑。寒邪战栗者,疏风药中兼用之,立止不谬。痘家初发热及痘红紫稠密,皮厚不快者,多用于行凉解毒药中,则内托外散,正所谓开门放贼,而痘亦因之稀少矣。又能散胸膈泥滞之气,表虚则忌。”(《药鉴》)
           附药 麻黄根麻黄根 (《本草经集注》):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根及根茎。立秋前后采挖,洗净切断入药。味甘,性平。入肺经。功专收敛止汗。主治体虚自汗、盗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蛎散用其配黄芪、小麦、牡蛎以治诸虚自汗。《太平圣惠方》用当归一两、麻黄根二两、黄芪一两,捣为散,取四钱煎汤去滓温服,以治产后虚汗不止。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此外,亦可取其研末外扑止汗。《备急千金要方》用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为粉外敷,以治疗肾劳热,阴囊生疮。
           有表邪者忌服。
           “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诸症,皆可随证加而用之。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治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扑之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也。”(《本草纲目》)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