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思考中医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掌握用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文章导读:

      在“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2011年度交流会”上,来自吉林的医生小李连续听了两天的会议。他说,奔波于三个会场一点都不累,他最关注的是如何提高疗效。

      “把握量效关系对于进一步提升一个医生的水平很重要,经过反复训练的医生对于中医理、法、方、药的运用基本不成问题,而难点就是如何掌握药物用量,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同时又不超越安全这条底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的话讲到了小李医生的心坎上。

      量与理法方药一样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辨证论治准确外,药物用量是影响疗效的决定因素。因此,危急重症,用量要足,慢病轻病,小量调治。仝小林说,很多急危重症治疗效果上不去,关键的原因就是量没有用到位。

      实际上,从张仲景时代至后世,治疗疑难危重症基本都需要用重剂。温病学家吴鞠通虽擅以轻剂宣通开化治疗温热病,所创名方银翘散等是以轻灵为特点,然其治疗急病重证,仍擅长重剂猛剂;他曾以八两桂枝治疗先暑后风,大汗如雨,恶寒不解,服半剂即愈。近代名家岳美中,其临证用量以平和为主,但治疗尿路结石,金钱草一般用至60克以上,多者达210克。

      仝小林说,“很多人都说我的特点是用量大,主要是因为急危重难的病人需要重剂起沉疴,所以给人们留下了这种印象。我用大剂量治疗疑难重症其实是有依据的,那就是《伤寒论》,我实际上是在用经方本源剂量治疗的。”

      说到经方本源剂量,汉代经方1两不等于现在的3克,对此,仝小林一直在不同的场所呼吁。他通过文献考证、药物实测、用药安全探讨、经验总结等方法研究经方本源药物剂量,证实经方1两折合13.8~15.6克之间。这一结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已进行了科学缜密的论证。

      “可以肯定的说,很大一部分临床医生用经方的剂量有误。”仝小林表示,“但这并不是说我就强调大剂量,实际上我更强调的是合理用量。沉疴痼疾,需要用重剂就用重剂,平和的病,不需要用重剂,就用小剂量,而不是一味使用大剂量。”

      因病、因证、因方、因药的不同而用量

      仝小林指出,合理用量有四个基本原则,即:因病施量、因证施量、因方施量和因药施量。

      不同的疾病使用不同的药量,西医也是如此,这是因病施量。如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镇痛,抗风湿及胆道蛔虫病用量均不同。而对于中药来说,半夏一两降逆止呕,二两安神催眠也属于常识,危急重症,必须药力足够方可击退病邪。而轻缓之病或慢性病稳定期,邪气不盛,予平和之量调治即可。

      中医的证,包括症状、证候、患者年龄、体质、性别等。如大小青龙汤,因表症轻重不同,故麻黄用量不同。而证候不同,用量亦不同。危重证候,用量宜重,平和证候,用量可平。同时,患者的体质、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临床用量。一般,中青年、体质强者,用量可大;而年老体衰、妊娠妇人及幼儿,用量宜轻,也正是因此,因证施量是中医的特色。

      “治疗疾病也要因方施量,不同剂型,用量不同。”仝小林说,“一般汤剂用量较大,散剂次之,丸剂用量相对最小,煮散约为汤剂用量1/2~1/3,丸剂或服散约为汤剂用量1/10。”所谓:“汤者,荡也,去病最速,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 

      张林是仝小林教授的一位患者,初诊的时候,用大剂量的汤剂治疗,黄连、黄芩这些药用到了30~45克;治疗了2个多月后,血糖、血脂下降得很明显,基本快达标了。这时候,就把汤药改成了水丸,黄连黄芩等药的每日用量仅3~5克,用量大大地减少了,但是也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这就是根据剂型改变用量。 

      大剂量用药的前提是追求疗效

      大剂量用药并不是不假区分地强调峻猛奇险,出奇制胜,而是在特殊情况下超常规应用,其首先追求的是疗效,从这个角度讲,大剂量其实也是合理用量的范畴,仝小林说。

      剂量的大小均有其适用范围,关键在于合理施用,但大剂量用药却是合理用量的难点。仝小林表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国家药典的约束;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剂量用药习惯,使不少临床医师难以体会和掌握大剂量用药。

      其实,大剂量用药也并非贯穿临床治疗始终,而是短时期内的大剂量应用,病情缓解后即减为常规用量。古人在运用重剂、猛剂以及毒剧药方面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大剂量用药的安全性。

      临床的实践证实,有时候大剂量的确能够见奇效,但科学不能用个案来证明,为了证明量效之间的关系,江西中医学院王跃生、徐国良教授进行了复杂的实验研究。

      剂量到底该怎么使用,目前仍然是一个课题,“我们的研究还只限于经方,中药复方药物配伍复杂,其剂量阈的内涵可能比化药更加复杂,不仅需要药理、药化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也需要临床的不断摸索与验证,是需要我们长期探索与实践的内容”,仝小林说,“但量效关系必须受到重视。”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