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疾病预防]感冒后手脚麻、眼睛花?小 | |
[纪检]收受药械回扣如何定性?中 | |
[疾病预防][图文]马上停止佩戴这东西 | |
[中医][图文]她,是唯一! | |
[内科杂病]国医大师林天东:治疗慢性 | |
[医药][组图]南方医院普外科余江 | |
[纪检][图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积 | |
[社会]27岁规培生在医院卫生间割 | |
文章导读: |
受惠于中国传统医药技术的发展,中华大地上繁衍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但是,近百年来中医药明显势弱,西医逐渐处于主导地位。我们不希望做中医药的“掘墓人”,渴望为中医药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但如何贡献力量,奋斗方向何在,在现实的严峻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做如下思问。
科学性:制约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从研究和工作实际中能感觉中医药面临的问题很多,例如:1.中医药目前的研究方法很多,但评价标准不能得到公认或缺失,药学质量标准的“唯成分”论、非临床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型不对应、临床评价标准西医化等都受到质疑。2.物质基础不清,作用机制不明,“品、质、性、效、用”不能形成相关性或量化。3.大多数中药缺乏循证医学数据来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特点。
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关键的科学问题是哪几个,其中哪一个是可以首先攻克的、解决的方向是什么,是否可以明确?
又或者,中医药就不适合于“发现现象—甄别本质—试验数据—数学假设—推论验证—自然定律”的自然科学研究思路,应该采用其他的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中医药研究是应该鼓励自成一系,还是海纳百川
十多年中药现代化,引入很多新的研究思路,但从中医学存在的核心本质是临床疗效,但中医临床却是处于示弱的状态。我们不禁要问,中医药的研究应该是自成一系,回归传统模式;还是应该学科交叉按现代医学的方式,大量解决治疗学特点、药物表达形式、药物作用模式等关键技术问题?
研究方法:中医药研究是应该秉承还原的思路还是继续分离
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中医药研究是继续秉承“分离解析研究模式”,研究视角越来越微观,分析手段越来越高明,着眼于分子水平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还是回头采用“还原整合”的研究模式,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组分—药味—拆方—复方”的路径去分析和把握中医药的特点?
评价标准:符合中医药治疗特点的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是什么
中医药学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临床有效,而目前“病、证”结合,以病理生化和影像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受到部分同仁质疑。希望提出更多维的“病、证”及系统生物学、分子影像学和基因测定结合的评价方法,更能符合中医药的治疗特点。那么符合中医药治疗特点的评价体系具体构建的思路是什么,从什么病、什么药着手突破?
科研现状:怎么解决中药“品、质、性、效、用”研究脱钩
中医药研究的现状就是“在药论药,就医论医”,医学研究的不懂药,药学研究的不明白医,将“品、质、性、效、用”割裂了,造成现在,药品质量标准完全不能指导临床,临床用量与产品品质无关的矛盾。明白了现阶段中医药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可能很宏观,我们不一定需要每个问题“非黑即白”的答案,但通过更系统化、大范围的讨论对再思考中医药科研发展应该是有益的,特别是对杏林后生,加强对中医药的内涵的理解,明确为中医药贡献绵薄之力的方向和方法意义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