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劳则气耗“与“劳则伤阴”

  • 文章导读: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证的实验研究中造模的主要依据,因为症状的出现有随机性、偶然性,重复性较差,而病因相对容易控制和重复。中医病因学说不外外感、内伤和不内外伤之分。内伤中劳伤有伤气、伤阴两说。故有劳则气虚、劳则阴虚两端,辨析如下。

    素问·举痛论》有“劳则气耗”之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何以劳则气耗?岐伯日:“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指的是每一次劳动或运动后的即刻反应大口喘息,大汗出,经过短暂休息后即可汗止,呼吸平稳,不会因短暂的喘息汗出而导致气虚。虚证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病程,不是一次劳动或运动损伤的结果,且气虚证的表现应该是持续的神倦乏力,气短纳少.短时间内不可能自然恢复。可见所谓“劳则气耗”是指一次剧烈劳动或运动后的喘息汗出这种现象,喘息是里气外越,汗出是表气外越,是一过性的.机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自然恢复。不是指的气虚证。

    素问·调经论》则指出过劳伤阴,阴虚生内热。“帝日: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日: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明确指出劳倦伤阴生内热。王履在《医经溯洄集·内伤余议》中注释道:“盖劳动之过,则阳和之气,皆亢极而化为火矣,况水谷之味又少人,是故阳愈盛而阴愈衰也。此阴虚之阴,盖指身中之阴气与水谷之味耳。或以下焦阴分为言。或以肾水真阴为言,皆非也。夫有所劳役者.过动属火也,形气衰少者,壮火食气也。谷气不盛者,劳伤元气.则少食而气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降也。夫胃受水谷,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荣一身也。今胃不能纳,而谷气衰少,则清无升,而浊无降矣。⋯ ⋯ 上不行,下不通,则郁矣。郁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胃居上焦、下脘两者之间,故胃气热,热则上突,故熏胸中而为内热也。”清代徐忠可在《金匮要略论注》中有“劳无不热”说;叶天士在《本草经解》日:“七伤者,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伤之七伤也。七伤皆伤真阴。”清代何炫《何氏虚劳心传》中记载:“不知虚劳之证,患在伤阴。酒伤肺,湿热熏蒸,则肺阴消烁;色伤肾,精室空虚,则相火无制;思虑伤神,神伤血耗,则心火易炎;劳倦伤脾,最能生热,热则内伐真阴;怒气伤肝,郁怒则肝火内炽而灼血,大怒则肝火上冲而吐血。此五者,皆能劳其精血。”清代李文来《李氏医鉴》也直陈“饥饱劳役,伤其阴血”。可见,长期劳倦,超过个体所能承受的负荷量,是导致阴虚内热证的常见主要病因。

    然阳蒸阴化气.气合阴阳,以阴为体.因阳而动,如同自然界中的水汽本为水,因火因热而升腾汽化。水少汽必弱,阴亏气必虚,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水为阴。火为阳。⋯ ⋯ 阴为昧。昧归形。形归气。⋯ ⋯ 精归化,精食气。⋯ ⋯ 精化为气”,昧、形、精属阴,阴能化气,阴亏则无以化气,所谓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阴虚气必虚,故《素问·调经论 、《医经溯洄集·内伤余论》中均指出阴虚内热的同时有“形气衰少”之症。气虚是一切虚证的基础,有阳虚无力蒸阴化气而成.也有阴虚生化乏源.无以化气而成。无论阳虚、阴虚,都必然导致气虚.气虚是所有虚证的基础和共同点,阳虚所致气虚,虚而生寒;阴虚所致气虚,虚而发热;阴阳互根,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两虚,则虚而寒热并见。张仲景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用小建中汤 养阴之芍药用量倍于温阳之桂枝;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用肾气丸.滋肾之生地黄、山药、山茱萸各八两、四两、四两,而温肾之附子桂枝各一两;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中有当归。皆以精能化气为理论依据。所谓甘温除大热,甘以养阴培生气之源。温以壮阳助生气之力,轻用附、桂,取“少火之气壮,少火生气”之意,温燥太过。反而伤阴,此所谓“壮火之气衰,壮火散气。壮火食气”.所以长期进食温热的饮食、药物也是阴虚内热的成因之一。

    精能化气,气可生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所谓“气归精,气生形”,所以有益气生血之当归补血汤。黄芪用量六倍于当归。脾气健运,能正常受纳腐熟五谷五味,化生精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气生精,精化气.互为因果。相互化生。循环往复。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