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肿瘤转移的“毒结、血瘀、寒凝”病机探讨

  • 文章导读:

    肿瘤转移是现代医学名词,历代中医文献虽无肿瘤转移的记载,却已发现恶性肿瘤易转移的现象,并见诸于文献之中。如《灵枢·百病始生》论日:“是故虚邪之中人也⋯ ⋯ 留之不去.传舍于胃肠⋯⋯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阐明了“积”之形成以及由局部向远处转移的过程。其中“传舍”理论的描述, 可理解为古人对转移最早的、朴素的认识。
    中医目前对肿瘤转移病机的论述,多围绕正虚邪实进行探讨,且以正虚为主。然深究其因,因病致虚者多,因虚致病者少。孙秉严按八纲、气血津液辨证.将临床各种癌证分为八证:气滞毒结、血瘀毒结、热瘀毒结、虚瘀毒结、痰湿闭阻毒结、津枯液燥毒结等,其中寒瘀毒结型最为多见,占肿瘤病人80%以上⋯1。由此分析,“毒结”贯穿于癌肿形成与发展始终;“血瘀”、“寒凝”与毒邪胶结不解,叠加为害,既加重病情,又促使转移;而正虚是诸邪浸淫所致。明晰这些关系,认清内在本质,笔者认为“毒结、血瘀、寒凝”是肿瘤转移的主要病机,阐述如下。

    “毒结、血瘀、寒凝”是肿瘤形成和促发转移的重要因素

    古代文献虽无明确的关于肿瘤转移的记载,但对其表述可见诸历代医著,结合现代医学分析,肿瘤形成及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毒邪内结现代医学的“肿瘤”根据其症状表现,应属于中医的“瘢瘕”、“积聚”、“痰核”、“痈疮肿毒”等范畴。而对于这些病症的记载,多与“毒”关系密切。早在华佗《中藏经·论痈疽疮肿》中就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其中言及的“痈疽疮肿”实则包含了恶性肿瘤在内,明确肯定了此类病症与“蓄毒不流”之间的关系。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更谈到:“癌者,上高下低,如岩穴之状,颗棵累垂⋯⋯毒根深藏,穿孑L透里”,认为癌肿源于“毒根深藏”。《医宗金鉴》在阐述痈疽恶疮的发病机理时指出:“皆有毒气闭塞经络,营卫壅塞之故”,强调了毒邪内结与癌肿形成的关系。

    2.癌毒流散癌肿为毒邪瘀结而成,其毒称之为癌毒,此乃癌瘤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也是致使癌毒传舍的内在因素。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外感六淫及内伤七情等病因,是一种特殊的毒邪,其毒性猛烈、易于扩散、易耗正气、易致瘀滞,在癌肿传舍中的作用尤为突出。癌毒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癌毒向原发病灶周围的侵袭扩散;进入中后期,癌毒沿络脉、经脉流散,在适宜的环境下停留形成转移病灶。癌毒毒力的强弱,是恶性肿瘤能否转移的重要因素。就一般而言,毒力越强,愈易入里人血,或随气升降,循气血而到达机体任何一个部位,形成转移;反之,毒力较弱,则转移的可能性较小,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癌肿转移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l2 有某些相似之处。

    3.癌毒致虚 随着病情的进展,癌毒不断耗散正气,证候逐渐加重,导致正气外抗和内固能力下降,进而发生癌毒的扩散,最终出现多处转移,发生多脏器衰竭。此系正气耗竭,阴阳离决之表现。此外,“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机体某一局部的虚损,也是癌毒传舍(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癌毒淫帙,耗伤正气,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正气固摄之力愈弱,癌毒的传舍趋势愈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渐人晚期。因此说癌毒导致机体防御力下降,为加速癌肿传舍提供了必备条件。

    4.痰瘀凝滞全身或局部的气滞血瘀及痰凝、湿阻是癌毒扩散和转移的适宜土壤与环境。一是癌毒在沿经络播散的过程中,为诸邪所阻于“最虚”之局部,气血失和,痰瘀毒聚,即可形成转移瘤。二是癌毒入血后,随人体之气血循行全身,若血脉流畅,则癌毒不易停留;若血流不畅,则易停滞,流散于血的癌毒循行也渐缓慢,易致癌毒停留机体某个部位,进而形成转移灶。另则,瘀血与癌毒胶结不解,产生瘤栓,即《景岳全书》所云:“瘀血留滞作瘢”。三是邪毒流注经脉后,血瘀络损。导致肿瘤的侵袭转移。从肿瘤转移的严重病理损害和难以治愈来说,“痰瘀凝滞”应当是肿瘤加速转移的重要机制。中医学的瘀滞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和现代医学认为的血液高凝状态与肿瘤转移呈正相关基本吻合【3I4』。
    临床肿瘤转移患者多见不同程度的血瘀症状,如肿块疼痛,出血,肌肤甲错,舌有瘀斑或舌质紫暗,舌下脉络曲张,脉涩或结代等,而舌脉异常是血瘀证的主要表现之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对16865例肿瘤患者进行观察,发现中晚期肿瘤转移的患者紫舌占78%,舌脉异常占66% ,血沉加快占36% ,而未转移者依次为42% 、56% 、4%,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5.寒邪凝涩 目前对肿瘤及转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分析,多认为肿瘤为热毒所致,忽略了寒凝之因,以致造成用药上的偏差,从而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对类似于恶性肿瘤病因认识的记载。如《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明确定性于寒邪外袭。而其形成机理,《素问·举痛论》强调:“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故宿昔而成积矣。”明确指出了因“寒”而致的“津涩”是“积”证形成的病理基础,体现了《黄帝内经》从寒论积的学术思想。《黄帝内经》以降,主寒之说一直盛行不衰,《诸病源候论》论述“暴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癌肝转移或原发性肝癌)时云:“暴症者 食生冷之物 不能消之,积聚成块。”《本草经疏》谓:“瘢坚积聚血瘕,皆血分虚寒,凝而不行所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积聚”、“瘾瘕”等病症也多从寒论治,与《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一脉相承。就临床所见,肿瘤寒性凝滞症候的出现,尚与医源性因素有关。对其治疗,中医常用清热之剂,现代医学则惯用手术、放化疗等方法,这些治疗手段无疑会造成肿瘤病人寒邪凝滞的加重.并为其转移创造条件。
    目前有许多医家从寒论治。如周春祥等 5认为寒毒内伏、络脉阻滞与癌证复发密切相关,而瘀毒流注,寒邪凝滞可促进肿瘤转移。吴新益 6用温阳药物治疗肿瘤,在消除癌性疼痛、腹水及肿块大小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毒结、血瘀、寒凝”是肿瘤复发的病理基础

    一般认为,肿瘤病至晚期,正虚是其复发的动因。实际上,癌瘤形成后,便作为一种毒邪与正气相争,虽经于术等方法进行攻伐,但仍蛰伏体内,伺机而动,中医称之为“伏邪”“余毒”。《温疫论》说:“若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因而肿瘤复发的动因应是潜伏在体内的肿瘤细胞。作为“伏邪”深居体内,可被诱发。这便是《仁斋直指方》所指的“毒根深藏”。
    晚期肿瘤的复发与血脉瘀滞关系密切.这是因为血脉阻滞、血行不畅,增加了癌毒在络脉中的停留机会,使癌毒易附着在机体局部,并进而繁殖、孽生,以致复发癌肿。癌瘤的复发与血瘀的关系已从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刘永惠等l3 J对77例肺癌患者(转移者27例,未转移者50例)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表明,肺癌转移患者的血液浓、黏、聚、凝病理状态均较未转移者明显。马文建等【 J综述了大量文献后认为,血液黏滞等因素的升高可能直接促进肿瘤的转移。
    寒邪凝滞与肿瘤的复发,一方面表现在寒邪能使毒邪凝结不散,使癌毒电易附着于局部;另·方面,寒凝之性易致血行瘀滞,血络闭塞,加快了毒邪的停积。因此,存肿瘤的复发过程中,寒、毒、瘀三者是基本的病理基础,也是临床防治肿瘤复发的着跟点。

    “毒结、血瘀、寒凝”病机形成的现代医学依据

    现代医学认为,所谓“毒”,泛指在正常生命过程中机体内不存在的物质,或原本适应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超过了生命机体的需要,而对机体形成危害者。肿瘤患者多表现为多种毒物堆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这些毒物的产生又因癌毒所致,癌毒是作用于病人机体的长期刺激因子,与瘀血、痰饮一样,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的重要致病因子。
    现代肿瘤生化学研究证实,肿瘤患者由丁肿瘤负荷的急剧增高,肿瘤细胞呈现出旺盛的代谢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造成机体糖、脂肪、氨基酸等物质代谢的紊乩,还会导致类脂、核酸、糖蛋白、糖脂等细胞构造成分的代谢异常,并因此产生体内代谢产物的大量堆积,出现消瘦、胸腹水等恶液质表现。同时代谢产物的大量堆积又会进一步加重机体正常组织的代谢障碍,终成恶性循环l8。

    总之,在癌证转移过程中,癌毒是形成肿瘤和促使转移的主要因素,寒邪凝涩、痰瘀毒胶结,使疾病顽缠,反复难愈,促成转移的实现。故治疗应见微知著,发于机先,尽早使用有效方药降低肿瘤患者体内毒、寒、瘀的蓄积,对防治肿瘤转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