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肿瘤转移的"毒结、血瘀、寒凝"病机探讨

  • 文章导读:

    肿瘤转移是现代医学名词,历代中医文献虽无肿瘤转移的记载,却已发现恶性肿瘤易转移的现象,并见诸于文献之中。如《灵枢·百病始生》论日:“是故虚邪之中人也⋯ ⋯ 留之不去.传舍于胃肠⋯⋯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阐明了“积”之形成以及由局部向远处转移的过程。其中“传舍”理论的描述, 可理解为古人对转移最早的、朴素的认识。

    中医目前对肿瘤转移病机的论述,多围绕正虚邪实进行探讨,且以正虚为主。然深究其因,因病致虚者多,因虚致病者少。孙秉严按八纲、气血津液辨证.将临床各种癌证分为八证:气滞毒结、血瘀毒结、热瘀毒结、虚瘀毒结、痰湿闭阻毒结、津枯液燥毒结等,其中寒瘀毒结型最为多见,占肿瘤病人80%以上⋯1。由此分析,“毒结”贯穿于癌肿形成与发展始终;“血瘀”、“寒凝”与毒邪胶结不解,叠加为害,既加重病情,又促使转移;而正虚是诸邪浸淫所致。明晰这些关系,认清内在本质,笔者认为“毒结、血瘀、寒凝”是肿瘤转移的主要病机,阐述如下。

    “毒结、血瘀、寒凝”是肿瘤形成和促发转移的重要因素

    古代文献虽无明确的关于肿瘤转移的记载,但对其表述可见诸历代医著,结合现代医学分析,肿瘤形成及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毒邪内结现代医学的“肿瘤”根据其症状表现,应属于中医的“瘢瘕”、“积聚”、“痰核”、“痈疮肿毒”等范畴。而对于这些病症的记载,多与“毒”关系密切。早在华佗《中藏经·论痈疽疮肿》中就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其中言及的“痈疽疮肿”实则包含了恶性肿瘤在内,明确肯定了此类病症与“蓄毒不流”之间的关系。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更谈到:“癌者,上高下低,如岩穴之状,颗棵累垂⋯⋯毒根深藏,穿孑L透里”,认为癌肿源于“毒根深藏”。《医宗金鉴》在阐述痈疽恶疮的发病机理时指出:“皆有毒气闭塞经络,营卫壅塞之故”,强调了毒邪内结与癌肿形成的关系。

    2.癌毒流散癌肿为毒邪瘀结而成,其毒称之为癌毒,此乃癌瘤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也是致使癌毒传舍的内在因素。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外感六淫及内伤七情等病因,是一种特殊的毒邪,其毒性猛烈、易于扩散、易耗正气、易致瘀滞,在癌肿传舍中的作用尤为突出。癌毒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癌毒向原发病灶周围的侵袭扩散;进入中后期,癌毒沿络脉、经脉流散,在适宜的环境下停留形成转移病灶。癌毒毒力的强弱,是恶性肿瘤能否转移的重要因素。就一般而言,毒力越强,愈易入里人血,或随气升降,循气血而到达机体任何一个部位,形成转移;反之,毒力较弱,则转移的可能性较小,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癌肿转移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l2 有某些相似之处。

    3.癌毒致虚 随着病情的进展,癌毒不断耗散正气,证候逐渐加重,导致正气外抗和内固能力下降,进而发生癌毒的扩散,最终出现多处转移,发生多脏器衰竭。此系正气耗竭,阴阳离决之表现。此外,“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地”,机体某一局部的虚损,也是癌毒传舍(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癌毒淫帙,耗伤正气,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正气固摄之力愈弱,癌毒的传舍趋势愈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渐人晚期。因此说癌毒导致机体防御力下降,为加速癌肿传舍提供了必备条件。

    4.痰瘀凝滞全身或局部的气滞血瘀及痰凝、湿阻是癌毒扩散和转移的适宜土壤与环境。一是癌毒在沿经络播散的过程中,为诸邪所阻于“最虚”之局部,气血失和,痰瘀毒聚,即可形成转移瘤。二是癌毒入血后,随人体之气血循行全身,若血脉流畅,则癌毒不易停留;若血流不畅,则易停滞,流散于血的癌毒循行也渐缓慢,易致癌毒停留机体某个部位,进而形成转移灶。另则,瘀血与癌毒胶结不解,产生瘤栓,即《景岳全书》所云:“瘀血留滞作瘢”。三是邪毒流注经脉后,血瘀络损。导致肿瘤的侵袭转移。从肿瘤转移的严重病理损害和难以治愈来说,“痰瘀凝滞”应当是肿瘤加速转移的重要机制。中医学的瘀滞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和现代医学认为的血液高凝状态与肿瘤转移呈正相关基本吻合【3I4』。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