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中医药史][图文]胡希恕用一个方子折 | |
[思考中医][图文]余艳红:传承精华 | |
[疾病治疗]基于《瘟疫论》理论探讨新 | |
[医理研究]王永炎院士准确预测武汉疫 | |
[中医药史]中医经典必读 | |
[思考中医]中医人的自信从何而来?看 | |
[思考中医]传承和创新:中医在美国的 | |
[思考中医][组图]美国NCCAOM针灸及中 | |
文章导读: |
临床肿瘤转移患者多见不同程度的血瘀症状,如肿块疼痛,出血,肌肤甲错,舌有瘀斑或舌质紫暗,舌下脉络曲张,脉涩或结代等,而舌脉异常是血瘀证的主要表现之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对16865例肿瘤患者进行观察,发现中晚期肿瘤转移的患者紫舌占78%,舌脉异常占66% ,血沉加快占36% ,而未转移者依次为42% 、56% 、4%,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5.寒邪凝涩 目前对肿瘤及转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分析,多认为肿瘤为热毒所致,忽略了寒凝之因,以致造成用药上的偏差,从而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对类似于恶性肿瘤病因认识的记载。如《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明确定性于寒邪外袭。而其形成机理,《素问·举痛论》强调:“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故宿昔而成积矣。”明确指出了因“寒”而致的“津涩”是“积”证形成的病理基础,体现了《黄帝内经》从寒论积的学术思想。《黄帝内经》以降,主寒之说一直盛行不衰,《诸病源候论》论述“暴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癌肝转移或原发性肝癌)时云:“暴症者⋯ ⋯ 食生冷之物⋯ ⋯不能消之,积聚成块。”《本草经疏》谓:“瘢坚积聚血瘕,皆血分虚寒,凝而不行所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积聚”、“瘾瘕”等病症也多从寒论治,与《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一脉相承。就临床所见,肿瘤寒性凝滞症候的出现,尚与医源性因素有关。对其治疗,中医常用清热之剂,现代医学则惯用手术、放化疗等方法,这些治疗手段无疑会造成肿瘤病人寒邪凝滞的加重.并为其转移创造条件。
目前有许多医家从寒论治。如周春祥等 5认为寒毒内伏、络脉阻滞与癌证复发密切相关,而瘀毒流注,寒邪凝滞可促进肿瘤转移。吴新益 6用温阳药物治疗肿瘤,在消除癌性疼痛、腹水及肿块大小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毒结、血瘀、寒凝”是肿瘤复发的病理基础
一般认为,肿瘤病至晚期,正虚是其复发的动因。实际上,癌瘤形成后,便作为一种毒邪与正气相争,虽经于术等方法进行攻伐,但仍蛰伏体内,伺机而动,中医称之为“伏邪”“余毒”。《温疫论》说:“若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因而肿瘤复发的动因应是潜伏在体内的肿瘤细胞。作为“伏邪”深居体内,可被诱发。这便是《仁斋直指方》所指的“毒根深藏”。
晚期肿瘤的复发与血脉瘀滞关系密切.这是因为血脉阻滞、血行不畅,增加了癌毒在络脉中的停留机会,使癌毒易附着在机体局部,并进而繁殖、孽生,以致复发癌肿。癌瘤的复发与血瘀的关系已从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刘永惠等l3 J对77例肺癌患者(转移者27例,未转移者50例)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表明,肺癌转移患者的血液浓、黏、聚、凝病理状态均较未转移者明显。马文建等【 J综述了大量文献后认为,血液黏滞等因素的升高可能直接促进肿瘤的转移。
寒邪凝滞与肿瘤的复发,一方面表现在寒邪能使毒邪凝结不散,使癌毒电易附着于局部;另·方面,寒凝之性易致血行瘀滞,血络闭塞,加快了毒邪的停积。因此,存肿瘤的复发过程中,寒、毒、瘀三者是基本的病理基础,也是临床防治肿瘤复发的着跟点。
“毒结、血瘀、寒凝”病机形成的现代医学依据
现代医学认为,所谓“毒”,泛指在正常生命过程中机体内不存在的物质,或原本适应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超过了生命机体的需要,而对机体形成危害者。肿瘤患者多表现为多种毒物堆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这些毒物的产生又因癌毒所致,癌毒是作用于病人机体的长期刺激因子,与瘀血、痰饮一样,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的重要致病因子。
现代肿瘤生化学研究证实,肿瘤患者由丁肿瘤负荷的急剧增高,肿瘤细胞呈现出旺盛的代谢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造成机体糖、脂肪、氨基酸等物质代谢的紊乩,还会导致类脂、核酸、糖蛋白、糖脂等细胞构造成分的代谢异常,并因此产生体内代谢产物的大量堆积,出现消瘦、胸腹水等恶液质表现。同时代谢产物的大量堆积又会进一步加重机体正常组织的代谢障碍,终成恶性循环。
总之,在癌证转移过程中,癌毒是形成肿瘤和促使转移的主要因素,寒邪凝涩、痰瘀毒胶结,使疾病顽缠,反复难愈,促成转移的实现。故治疗应见微知著,发于机先,尽早使用有效方药降低肿瘤患者体内毒、寒、瘀的蓄积,对防治肿瘤转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