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内经》认为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循环运行,是睡眠的机枢所在,营卫运行出入阴阳之分,是魂魄离合的前提。卫气出于阳而寤,魂魄相合而随神外张,若其离也,即病幻觉、神志失常;卫气入于阴而寐,魂魄亦相合而随神内敛,若其离也,即魂不守舍而梦,亦有魄失所主而睡行者。营卫运行是睡眠的机枢所在,体现在人之营卫循环往复运行与昼夜交替周期相应。《内经》有关营卫之气的运行和会合,除《灵枢·营卫生会》外,尚有《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灵枢·卫气》、《灵枢·卫气行》等多篇有载,其说法总结如下。

  关于营气的运行。营气运行的主体路线是循十二经脉之顺序运行,始于肺,终于肝,复还于肺。其支别的路线则是从足厥阴别出,循督脉,过任脉,复入于手太阴经,即“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关于卫气的运行。《内经》关于卫气运行的记载,散见于多篇之中。由于卫气为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的约束,所以其运行路线呈现多样化特征。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二者并行。如《灵枢·卫气》所载:“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二是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述,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度。三是卫行脉外,散行于肌肉、皮肤、胸腹、脏腑,如《灵枢·邪客》所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此三种途径,第一种为基本方式,第二、第三种为调节方式,体现了卫气 分布广泛、运行迅速,应激能力强的特点,是完成温煦、卫外等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营卫的会合。营卫的会合可分为营气自会、卫气自会、营卫交会。营气自会指营气的运行始于手太阴,终于足厥阴,而复会于手太阴。营气运行一周在手太阴相会一次,一昼夜相会五十次。卫气自会指卫气昼行于阳,在足太阳会;夜行于阴,在足少阴会。由于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故每次运行均经历少阴,所以《灵枢·邪客》云:“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营卫交会,其一是指营卫脉内外交会。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在运行中二气相互感应、贯通、交会;其二是指营卫运行五十周次后有一次大的会合,称为大会。《内经》认为营卫大会是在各自运行五十周之后,于夜半子时而会合于手太阴。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嗜睡等病症,《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多卧”。关于《内经》营卫失常与睡眠障碍,分析其病机不外以下二方面。

  一是营卫运行失常。《灵枢·邪客》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可见外邪侵犯,导致卫气运行不能顺利入于阴分,形成夜晚卫强营弱的病理状态,夜晚阳盛,精神亢奋,故不眠。而多卧则是由于卫气久留于阴分,不能出于阳,导致卫气白天不能完全行于阳分所致,《灵枢·大惑论》云:“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素问·逆调论》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虽为阐述胃阳明气逆有喘不能安卧而立,胃阳明之气逆,营卫之运行则会受到影响。由上卫气昼夜运行图可以看出,卫气由阳入阴的最后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而由阴出阳的最后经脉是足太阴脾经,因此提倡对失眠多卧均应紧紧抓住脾胃调治。后世医家延伸其涵义,认为营卫之产生皆与脾胃有关,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均可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营卫运行失常,导致昼不精夜不瞑。

  二是营卫虚衰。营卫之气衰少,气血阴阳相对平衡失调,神志不宁也是发生不寐的基本病机。营卫二气有规律的运行,在人体表现为节律性的寤寐交替。由于卫气有振奋神气的作用,所以当卫气行于阳分时,人的精力旺盛,当卫气行于阴分时则表现为精神困倦,而能目瞑安睡。如少壮之人气血盛,营卫运行如常,能昼精夜寐;老衰之体气血衰,营气衰少而卫气乘虚内争,营卫失和,故昼不精,夜不寐。后世医家赞同此观点,并有诸多论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云:“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张氏医通·不得卧》也有“不寐有二,有病后虚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的论述。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失眠之病,在养心安神等法之外,调节营卫之行,使气血流畅充盛,为其重要途径,张仲景《金匮要略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目眩等,后世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就宗于此。

  另外,由于脾胃之气可以转枢营卫之气的运行,故临床失眠之证,常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灵枢·邪客》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失眠证系因邪客五脏,导致卫气不能入于里所致,治疗用半夏秫米汤。半夏汤系半夏、秫米组成,二者均入脾胃之经,善化痰湿之滞,而调畅脾胃之气,从而转枢卫气的运行而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后世历代医家治疗失眠证,多取法于此,如张仲景设酸枣仁汤治疗虚烦不眠,所用茯苓甘草;《本事方》以鳖甲丸治疗胆虚不寐,含党参黄芪;《千金要方》温胆汤治疗痰热不眠,组方用二陈加竹茹、枳实;吴鞠通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方中用鸡子黄,等等,皆体现了通过调理脾胃,畅达卫气治疗失眠的机理。

  笔者在临床中常用二陈汤加减从调畅脾胃之气入手论治失眠症,疗效肯定。张某,女,41岁,2011年4月10日诊治。主诉失眠伴心悸、气短3个月。现症见:失眠,每晚能睡3~4小时,多梦,心悸气短,面色晦暗,每天傍晚18点~19点间无诱因即感到恐惧,不敢独自出门,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大小便可,食欲不振。舌淡暗苔薄白,脉滑数。此属痰湿阻滞中焦阳明而致失眠,治以调畅脾胃,化痰解郁,予二陈汤加减:清半夏10克,青陈皮各6克,茯神10克,枳实10克,竹茹8克,石菖蒲12克,桂枝10克,远志10克,丹参12克,鸡血藤12克,炙甘草10克,黄芩12克,生龙齿25克。二诊:服7剂后,睡眠明显改善,情绪可自控。守方继服7剂,诸症明显减轻。全方陈皮、半夏之力强于半夏秫米汤中的半夏一味,枳实、竹茹之力亦强于上方中的秫米,仿半夏秫米汤之义,化痰湿之滞,而调畅脾胃之气,是谓药证相合。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