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通过对火的直观观察,中华民族以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将火从物质文化向观念文化扩展,将火演化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就“火”的中医涵义来讲,其主要涵义有以下四种:生理之火、病理之火、六气之火、药物气味之火。生理之火又称“正火”,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关。病理之火又称“邪火”,包括病因层次的火与病机层次的火。本文从“正火虚衰”与“邪火亢盛”两个角度论述中医学中“火”与疾病的相关理论。

  正火虚衰

  “生理之火”主要包括人体生命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火禀受于父母,是生命的原动力,其对人体生命发展的作用是以推动气化来实现。火之所以能够推动气化,在于火是人体之气的内在动力。火还是脏腑功能特性的概括,因而火又有心火、肝火、肾火、胆火、三焦火等分别。动力之火是脏腑之火的根源,脏腑之火支撑动力之火。正火虚衰,是指生理之火虚损,脏腑机能减退或衰弱的病理状态。

  1.正火虚衰的原因

  先天因素  母体妊娠期间,特别是妊娠早期,因感受外邪,或患内伤杂病,或饮食不调,或情志不舒,或遇精神刺激,致母体脏腑功能失常或气血津液亏虚,不能提供充足的气血以滋养胎儿,而使胎儿先天之火不足;不但胎儿不能正常发育,胎儿出生后亦表现为发育迟缓,形体瘦小,骨骼软弱,面色无华,惊悸不宁,善惊易恐,气怯声低,健忘等。

  后天因素  寒邪为阴邪,其性寒凉、凝滞、收引,可使生理之火凝滞或缓滞,导致其推动和温煦之力下降,脏腑机能减退。湿邪、水饮、痰浊等为阴邪,也可阻滞火之推动作用。火气一体,久病伤气则火衰;或久病伤阴,精、血、津液不足无以化气,也能导致正火虚衰。此外,随着年老体衰而正火逐渐衰微,而火灭则神灭。饮食不节,恣食生冷,导致阴寒内盛而火衰;房劳过度,耗伤阴精,精伤而火源不足而火衰。

  2. 正火虚衰的表现

  脏腑功能失常  人体体温的恒定,以及各脏腑均需火的温煦作用才能维持正常功能活动。因此,火衰可导致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失常。如火衰而心神失其温养,则见神倦形瘦,表情淡漠,心悸易惊;火衰而血脉失其温通,则手足不温或手足逆冷,畏寒喜暖,面色苍白;火衰而肺失其温养,宣发肃降功能减弱,从而出现呼吸气短,形寒怯冷,语声低微,虚寒肺痿等;火衰而脾胃失其温煦,则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喜热饮,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则纳食减少,泛吐清涎,大便清稀;火肾失其温养则腰部冷痛拘急。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气、血、津液在体内的正常运行,全赖火的推动、宣散作用。若火衰推动、宣散无力,则会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导致其运行迟缓,甚或出现停留阻滞的病理变化。若气行不畅,运行窒碍,则在其病变部位出现胀闷、疼痛、胀多于痛、时轻时重等特征。若气的运行方向受到影响,则导致气的升降失常。或导致肺、胃、肝气逆,而咳嗽、喘促、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反胃等;或导致中气下陷,而食少、腹胀肛坠、泄泻等气陷症状。若影响血液运行,可致血行不畅,瘀积凝滞,进而闭塞血脉,或血溢脉外。因血液瘀积的部位不同,火衰所致的血脉瘀阻病理表现也各不相同,若心脉瘀阻,症见心悸、怔忡、手足逆冷、心区疼痛或胸痛彻背,唇甲发绀,舌紫暗等。火衰而津液运行受阻,可导致津液的敷布障碍,表现为脏腑、五体、官窍等津液不足,或导致津液停蓄,发生水、湿、痰、饮等病理变化。

  此外,火衰可影响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及相互转化,以及汗、尿、糟粕的排泄等,引起多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