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内经》认为,汗为人体之津,属于人体五液之一,《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由水谷精气所化生,《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本身为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形成的机理在于阳气蒸发阴津所致,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但若汗出过甚、自汗不止、夜间盗汗或当汗出而不出皆为病理现象,从而形成汗证。《内经》中所论汗证涉及的名称较多,如“魄汗未尽”、“炅汗”、“绝汗”、“灌汗”、“夺汗”、“漏泄”、“汗注不止”、“汗大泄”等皆为病理因素导致的汗大出;“肾病者……寝汗出”,寝汗即为夜间盗汗;亦有“夏暑汗不出”、“身热无汗”等皆为当汗出而无汗的病理现象。

  病因病机

  由于汗形成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证的关键病机则在于阴阳失调,即阳偏盛或阴偏虚,因此阳可扰动阴津而为汗证;阴偏盛或阳偏虚,则阳气失固亦可为多汗;但若外邪束表,阳气失宣或阳气郁阻则无汗。《内经》认为导致阴阳失调的原因有很多,又总不外内因、外因之途,从脏腑而言,虽《内经》有“五脏化液,汗为心之液”之说,但又不仅仅只与心有关,与肺、肝、脾、肾均有关系。

  感受外邪

  《内经》认为导致汗证的外感病因主要有暑、热、风、湿之邪。《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张志聪注云:“天之阳邪,伤人阳气,阳气外泄,故汗出也。”《灵枢·营卫生会》云:“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命曰漏泄。”张介宾注曰:“风为阳邪有外热也。热食气悍,因内热也。热之所聚,则开发腠理,所以毛蒸理泄而卫气走之,故不循其常道也。”《素问·痹论》曰:“其多汗而濡者,此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高世栻云:“其人身亦阳气少,阴气盛。湿,阴类也。阴气盛而逢湿,是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汗不出而热。”论及表有邪而无汗之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谓应汗而半身无汗,因邪气阻滞,正气不能周行全身所致。

  内伤因素

  《内经》认为导致汗证的内伤因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过劳饱食等。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脏腑阳气内动或脏腑之气升腾散越,进而导致阴阳失调发为汗证。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惊而夺精”、“持重远行”、“疾走恐惧”、“摇体劳苦”,分别发为“汗出于胃”、“汗出于心”、“汗出于肾”、“汗出于肝”、“汗出于脾”之证。

  分类

  《内经》对汗证的论述内容丰富,后世医家通过研究,具体的分类方法亦有不同。结合汗证发病症状及病因病机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热甚汗证

  《内经》称为炅汗或者大汗、汗大泄。《素问·举痛论》、《素问·生气通天论》均指出暑热病邪为患,而致热甚汗出。王冰注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故热则腠理开发,荣卫大通,津液外渗而汗大泄矣。”《素问·疟论》亦云:“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温淫汗出。” 张介宾注云:“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皆指出暑热导致人体阳气偏盛,腠理开而致汗证。其特点为多发生在暑热季节,阳热太盛,汗出甚多。

  风热汗证

  《内经》称为漏泄,此证外感风邪而体内有热,风热共致而汗出如漏,发为漏汗。《灵枢·营卫生会》云:“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外受于风,内开腠理……故命曰漏泄。”另,《素问·风论》有“漏风”证名,同漏汗基本相同。其特点为风邪袭表后而发,汗出往往与恶风并见。

  阳虚自汗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发汗也”;“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张介宾注云:“肺脉……若耎而散,则肺虚不敛,汗出如水,故云灌汗。汗多亡阳,故不可更为发散也。”此证亦可由湿气盛导致,如《素问·痹论》云“阳气少,阴气盛……故汗出而濡也。”体表之阳,腠理固密,若体表阳虚或肺失宣降,腠理开张,发为阳虚自汗。其特点为汗出淋漓,如水出不止。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