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伤寒论》“心中懊恼”是胃病

  • 文章导读:

      《伤寒论》通行本398条中有6条出现了“心中懊恼”,分别为:76条、134条、199条、221条、228条、238条。经过对于此6条反复揣摩发现,“心中懊恼”当指胃中较严重的不适感,与心无关。如果此结论成立,那么从这点出发,我们有理由怀疑论中的“烦”、“心烦”多是指胃而非指心(“烦”在条文中很多时候是指“懊恼”的轻症阶段);也有理由揣测栀子豉汤是治疗“胃”的一类方剂,并且并非催吐方。

      将上述6条条文主干化后可得:

      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条:“阳明病,下之……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宜大承气汤”。 

      6条中,有3条“心中懊恼”与“胃”并提:两条是“胃中空虚”;一条是“胃中有燥屎”。而另一条与“心中懊恼”连接的是“饥不能食”。

      6条中,有4条明言“阳明病”,阳明病提纲条文即已明言“胃家”;另外两条,一条是“发汗、吐下后”的坏病,还有一条是不典型太阳病“医反下之”。

      6条中,明文提到“下之”后得的有4条,还有一条是“发汗、吐下后”。下法最容易伤到的似乎是“胃”而不是“心”。

      如果将199条的主方假定为茵陈蒿汤的话,这6条中将有3条与大黄有关,分别为:大结胸汤、大承气汤和茵陈蒿汤。有4条与栀子有关,分别为:栀子豉汤和茵陈蒿汤。无论是“发黄”、“结胸”和“燥屎”、“胃中空虚”,与“心”相比较的话,似乎都要与“胃”联系更紧密一些。大黄“调中”(语出《神农本草经》),治疗“胃家”无疑,那么栀子是否是治疗“胃家”的另一类主药呢?

      “心中懊恼”讲的是“胃”,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是“懊恼如饥”,此语见于《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和《脉经》三书的“不可发汗”篇中。饥的只有胃,那么“如饥”的“懊恼”也应该是说胃的。

      将以上这些联系起来看,这6条都在讲述以“胃”为中心的气血结聚——原因或为热与水结、或者湿热结聚,或者单纯的热郁而结,用药后得效的标志或为汗、吐,或大便通、小便利,并不一定可以料定会出现哪种反应。治疗只为疏解结聚,条达气血,至于邪气会随着正气的排邪趋势从哪里出来,并非可以料定的。这就是76条“水药不得入口……吐下不止”而用药后还以“得吐”为见效标志的原因。

      栀子豉汤类方几乎都以“得吐”为见效标志,但是枳实栀子汤方后却云“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从方药组成上看,枳实栀子汤应该归入栀子豉汤类方。枳实栀子汤提示的是汗、下为得效标志,而其他栀子豉汤类提示的是吐,这是否是合起来提示——“用药只在开邪结,邪之所出要看人”呢?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