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伤寒论·序》的治未病观

  • 文章导读:

      《伤寒论·序》(以下简称《序》)是一篇医学伦理价值很高的经典文献,文字平易通达,言简意赅,文章中所彰显出的治未病观,至今读起来仍颇受启迪。

      《序》文开篇,就讲述了两则扁鹊“治未病”的事例,一则是救治虢太子尸厥案,一则是望齐桓公之色告知病危案。这两则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事例,使仲景对扁鹊肃然起敬,“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其实,仲景的医术并不比扁鹊逊色。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讲述一段仲景的医事。有一天,仲景见到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仲宣,说道:“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并嘱咐用五石汤可免此疾。时年王仲宣二十有余,听了仲景的劝告,嫌其逆耳,未从其言。数日后,仲景又见到王仲宣,问其“服汤否?”王说:“已服。”仲景说:“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王仍不信仲景之言,二十年后,果然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皇甫谧感叹道,“此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扁鹊和仲景何以能有如此神功?这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见微知著的本领。仲景在《序》中云,医生的职责应当是“疗疾”、“救厄”、教人“养生”;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有“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的怜悯之心;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态度;并能坚持不懈地“凭脉辨证”,不失临床。即是如此勤奋,辨别死生,也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怎样才能掌握见微知著的本领?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观色与脉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移精变气论》云:“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仲景循《内经》之旨,在诊治疾病中,详察气色与脉象。他在《伤寒论》中专列“辨脉法”和“平脉法”,从阴阳五行角度,阐述脉象的动态及其所主疾病的性质与预后。在《金匮要略》第一篇还提出了望诊的要领,书云:“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园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若推而广之,则五音之宫、商、角、徵、羽,五声之歌、哭、笑、呻、吟之变,皆可辨别五脏六腑之虚实。他批评那些不重视色脉的医生为:“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时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还指出,有些医生不曾研究典籍,思想主观,诊断疾病仅凭病人的主诉,便马马虎虎地下药,连鼻准(明堂)、眉间(阙)、颜部(庭)都不观察,知识如此浅陋,诊断如此了草,哪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呢?更谈不上有救治虢太子和望齐桓候之色的医术!

      观当今中医诊断,依赖现代仪器检查越来越多。当然,适当的检查也是需要的,但要为中医所用。若全靠问诊,连舌象也不再望及,诊脉如蜻蜓点水,如此下去,像扁鹊、仲景那样的“上工”是不可能再现的。

      《序》文应当作为中医的必读文献,要熟读于口,铭记于心。清代柯韵伯说:“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如果胸中有一部《伤寒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原。”对健康人可以进行“未病先防”;遇到疑难疾病,也会有一大半的把握了。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