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中医药史][图文]胡希恕用一个方子折 | |
[思考中医][图文]余艳红:传承精华 | |
[疾病治疗]基于《瘟疫论》理论探讨新 | |
[医理研究]王永炎院士准确预测武汉疫 | |
[中医药史]中医经典必读 | |
[思考中医]中医人的自信从何而来?看 | |
[思考中医]传承和创新:中医在美国的 | |
[思考中医][组图]美国NCCAOM针灸及中 | |
文章导读: |
地理环境影响中医治法
由于不同地区引发的疾病类型各不相同,治疗时就应根据地域不同而区别用药。如治疗外感风寒,在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发散药的剂量较重,而在东南地区用辛温发散药的剂量就较轻。《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域人们易患的病种、病变、治法和特点,《伤寒论》中形成了“药专力宏,剂量大,配伍严密”的用药风格,都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因地制宜的特色。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气候炎热,人们容易感受湿浊温热之邪。因此,湿热、温热之疾多发。吴有性、叶天士、薛雪等医家,就是通过对外感热病的细致观察和临床实践,创立了“温病学说”。
《黄帝内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详细论述了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认为临床上若能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来辨别病证,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就会有如桴应鼓、如影随行的迅捷效果,体现了因地制宜原则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此外,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和形体状态等情况而因人制宜。如胃纳佳、身体壮实之人,可用味厚、量大、药性较峻猛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胃纳差、体质瘦弱之人,应用味薄、量小、力缓的药物进行治疗。形体安逸消闲、情志郁闷之人,可用针灸之法来疏通血脉,以治疗血脉流通受阻之疾;形体安逸少动、情志舒畅之人,可用针刺、砭石之法,来治疗脾胃四肢肌肉之疾;形体劳苦、情志舒畅之人,可用温熨之法来舒展筋脉,治疗多劳伤筋脉之疾;形体苦劳、忧郁苦闷之人,可用甘味调养之法,治疗咽中不适气虚郁满之疾。
地理环境影响道地药材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药材的药效也有差距。这就要求医生在诊疗患者的过程中,应全面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对道地药材的影响,综合各种因素以形成适当的诊疗方案。药材的形成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药物生长的温度、湿度、降水、土壤、微生物等自然地理因素,与道地药材的形成相关联。药物生长于大自然之中,天地间环境的变化影响药物的生长收藏和禀受不同,从而产生了中药药性的差异:禀受天之阴阳二气而成寒热温凉,禀受地之阴阳二气而为酸苦甘辛咸五味。明代医家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一书,对药物生成禀受的规律、四气五味产生之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四气五味的形成是药物禀受了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而形成的,开创了明清之间论药性生成的中药理论。
《神农本草经疏》云:“白芷得地之金气,兼感天之阳气,故味辛气温。”《本草崇原》云:“荆芥味辛,性温臭香,禀阳明金土之气;菖蒲生于水石之中,气味辛温,乃禀太阳寒水之气。”《神农本草经读》云:“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这些论述也充分说明了不同药物的生长禀受不同,药性存在差异。同样,对于同一药物,由于生长的地域差异,发育的不同阶段、生长年限、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药物禀受天地阴阳二气不同,最终也会形成药性的差异,这正是药材道地性理论和采收理论形成的关键所在。
地理环境影响中医流派
金元四大家以独到的理论与用药专长形成了各自的学派,其学派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金元四大家中,刘完素和张元素都是北方人,北方人大多彪悍雄武、体魄壮实,病多实证,治宜寒凉攻下,便形成了刘完素的“寒凉派”与张元素的“攻下派”。李东垣亦是北方人,但他身处上层社会,富家子弟体质较虚弱;加之当时元兵南下,人民居处不安、营养不良、气血多弱,其所创“补中益气汤”屡投屡效,遂形成了“补土派”。朱丹溪为南方人,南方人体质多虚弱,且处于天下盛平之际,人们多膏粱之体,他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便形成了“滋阴派”。因此,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既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更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环境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中医药文化经历了起于中原——盛于北地——转向南方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医生在诊病用药时,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样才能把握住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脉络,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