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经方用量  最为独到

  “汉方之秘在剂量。”这是日本汉方医家渡边氏发出的感慨,国人亦有类似感言。邢锡波研究《伤寒》,主张用药当注意剂量。在正确辨证前提下,选方遣药要切病对证。做到剂量恰当,适合病情,实非易事,有赖于细心观察和长期体验。笔者列举3则,以示其意。

  麻黄用量心法:考麻黄虽属发汗之品,必须患伤寒后,玄府不开时,服麻黄3~10克,温服后,玄府得启,才能汗出。若正常人服麻黄10~12克,往往亦不见汗。邢锡波曾亲做实验,煎服麻黄15克,连服3日,亦未见出汗。所以古人用麻黄发汗,用小量必须温服;取其利水,往往冷服,而不温服。古人用药每因其目的不同,而用药方法亦因之不同。”

  另外,用麻黄还须注意与他药的配伍用量,如见其麻黄汤证例中,麻黄:桂枝=5∶6;又见于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证例中,麻黄:石膏=3∶10或6∶24。他说:麻黄为辛温发汗药,而与石膏同用,则化辛温为辛凉,能使肺中蕴蓄之热,息息透表而出。

  麻黄除疏表之外,能止咳定喘,由于性较温燥,必佐以大量石膏,服后方不致有烦躁的现象。一般常用的剂量是1∶3,就是用3克麻黄,10克石膏,如仍有热象,还可以适量酌增。

  小柴胡汤剂量:考小柴胡汤之用量,一般补药和清药相等,以少阳证先因正气稍虚,外邪方能内犯,所以苦寒之药不宜过多。少阳之邪虚实兼半,苦寒之剂,中病即止。如用本方治疟,柴胡用量须大,最低不能少于10克,方能见效。

  麻仁丸剂量:考麻仁丸,系润肠药与通便之大黄配合,而以润肠为主,通便为辅。大便多日不行,不但影响食欲,有时还发生胀满不适,所以方中又佐以枳实厚朴。这两味药物在性能上,虽有温平之不同,然同为下气祛满之品。下气之药,用至10克,都有缓泄作用,此方的应用是取其祛满并协同大黄以催便。

  麻仁之润肠在汤剂使用时,用量不宜太小,一般用10~15克,如小于10克往往达不到排便的目的。大黄的用量,不宜超过6~8克,用至10克则大黄自身即能通便。如由于大黄的作用而发生便泻,便泻后若不再服,反可造成便秘。如用小剂量大黄,则无是弊。大黄超过10克,久服损伤胃气,而用小量反能健胃。所以,中药的用量,必须细心体验,始能得心应手。

  典型病案

  许某,男,40岁,教员。病史:患伤寒迁延日久,寒从热化,津液受伤,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而无汗,口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旬日未通,异常烦躁,诊其脉两关洪数鼓指,舌质淡红,苔边白中间黄而少津,此乃表证未解,里证又急。证属:外感风寒,内有郁热,即仲景所谓大青龙汤证之候也。

  治宜:外解风寒,内清郁热。遂以加减大青龙汤与之。

  处方:鲜茅根30克,生石膏18克(研细),杏仁10克,甘草6克,麻黄5克,桂枝3克。

  连服2剂,得汗热减,脉滑数而洪象稍减,是病势已有转机,唯口渴烦躁不除。又仿仲景竹叶石膏汤加减续进,在原方中减去半夏,为不呕也,加陈皮白芍以行气活血,较原方灵活。

  处方:粳米30克,生石膏18克,金银花15克,人参10克,竹叶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生甘草6克,鲜姜3片。连服3剂,诸症均渐痊愈。

  按:以伤寒邪气在表,首宜宣达表邪,而郁热较盛,必须佐以清里,故仿大青龙法轻用麻桂,重用石膏,解表清里,双方并进,始能符合透表宣热之目的,故服后能得汗热解,病有转机。唯阴虚之体虽在发病初期,由于热伤津液,而口渴烦躁未止,故用竹叶石膏汤,以清热生津,而除烦渴,病势虽发作较猛,由于用药合拍,短期即可治愈。(邢汝雯  申海明  许占民  张维耀)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