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医理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不临证无以论理论之价值方药之疗效

  • 文章导读:笔者从事中医临证六十余年,深感学中医不难,但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医则难。关键在于有无“大医精诚”之品质,有无学识与审疾论治能力。仲景先师为我们指明中医成才之要素为“寻求古训,博采众长,并平脉辨证”(《伤寒杂病论》序)。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将中医成才“四大要素”总结为:寻求古训,博采众长,临证实践,接纳新知。现结合自身经历与体会简述如下。

    寻求古训学用经典

    在于精读中医经典名著,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不读《内经》则不足以明中医基本理论,不能登中医之广宇大厦。正如唐代王冰所云:“然欲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伤寒论》《金匮要略》集中医古代诊疗之大成。《神农本草经》则述药性之用及配伍之宜。如是则理法方药俱备,而构成中医固有之理论体系。然而,中医经典著作文简义博、理奥趣深,切不可浅尝辄止,须刻苦精读,明其理义。若理解不深不透,则往往有“似曾相识”之弊,更难学以致用。只有熟读心悟,始能明书中奥旨,领悟精义,方可指导实践,分析病证,进而辨证施治。如《内经》谓:“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博,谓之崩。”前者汗证之病机,由阳亢阴虚所致,可用泻火滋阴敛汗之方治之;后者崩漏之病机,由阴虚火旺所致,可用养阴清热固经之方治之。可见其经文对临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再如,笔者临证见中毒性菌痢患儿之“热深厥深”,立即联想到《伤寒论》“厥应下之”之明训,而用承气汤治之;见肠梗阻病,腹绞痛而大便秘结,立即联想到《金匮要略》有谓:“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又如《神农本草经》谓当归“主咳逆上气”,《名医别录》谓贝母治“咳嗽上气”,并联想到苦参能清热解毒,故将当归贝母苦参丸(汤)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证属痰热蕴肺、肺气上逆者。所谓熟读深思,其义自知,临证时则如源头活水,左右逢源。笔者用调中升降法治疗胃黏膜脱垂症、胃扭转、不全性幽门梗阻、胃下垂、十二指肠壅积症等脾胃病,即师李东垣调补脾胃之法。

    博采众长参合各家

    即采纳古今诸名家,如金元四大家、清代温病学家及现代名家学说、诊疗经验,以促进、提高自身中医理论水平,丰富临证诊治方法,以提高疗效。如李东垣之调理脾胃,张景岳之调补肾阴肾阳,傅青主之妇科诊疗,叶天士、吴鞠通之温病辨治,王清任之活血化瘀等,均为可师可法者。笔者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症、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悉师法于王清任之活血祛瘀法。及至现代,中医名家辈出,学说林立,气象万千,异彩纷呈。例如,笔者的老师岳美中先生,对经方的研究、应用,可谓出神入化;任应秋、方药中两位老师,对于经典著作的阐发亦有俾学用;国医大师邓铁涛精于诊法,倡导望闻问切查五诊。这些前辈均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值得我们师法、传承。参合各家,亦须注意效方之收集应用。如岳美中之固本丸可控制慢性支气管炎之发作,朱良春之定喘散可控制哮喘发作,均为临证常用方。

    临证实践躬身践行

    《墨子》云:“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盖读书为知为学,而临证为践为行,学和行为辩证关系。无学则难以践行;无践行则难以检验其所学。正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南齐《褚氏遗书》有云:“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妙哉斯言!不多诊,焉能识脉;不多用,焉能达药。诚如南宋诗人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笔者少年时,随先翁照棠先生学医,先是边读书边临证,进而“昼日临床夜读书”,即边临证边读书。临证时,注意观察疗效、总结经验。笔者临证生涯首位接诊的患者,为患破伤风口噤的李姓青年女性,笔者使用《医宗金鉴》摄风散(蜈蚣全蝎僵蚕等)为其治疗,患者服药后口噤即开,旋即可以咀嚼进食。其后观察用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金刚丸治疗小儿麻痹症,用清上蠲痛汤治诸般头痛(血管神经性痛、上颌窦炎、三叉神经痛等头痛),皆屡试不爽。对中医理论亦常体验其指导意义。如孙思邈《千金方》谓:“阳虚者,阴必走。”笔者以理中汤加味治疗脾阳虚不能摄血所致斑疹、吐衄、便血,用之果获效验,足见其理论对临证富有指导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不临证无以论理论之价值,不实践无以论方药之疗效。

    接纳新知锐意创新

    指接纳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学)新知识与现代中医学科研成果,为我所用。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笔者临证体会到,中医辨病辨证,常须参考现代理化检查结果;中医遣方用药,亦常参考现代病理药理之所得。中医科研总结,亦常借助于现代科研思路、科研方法、科研手段,来研究中医、认识中医。因此认为,接纳新知,锐意创新,有利于触发创新思维,有利于创新中医理论,有利于启发诊疗思路,有利于丰富治疗内容,提高疗效。

    由上可见,有志青年中医,倘能自觉重视医德,不断提高素质,并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学业上下一番功夫,从源到流学好中医,切实掌握“四大要素”,则不难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良医。

    同时,还须提高思想认识,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中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及中医与西医的关系。笔者认为,其一,应在继承好中医的基础上,搞好创新发展;其二,对西医不排斥,其科研方法、检测手段应为我所用,以利于传承、发展中医。(张德超  江苏省高邮市中医医院)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