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方剂学院 >> 图解本草 >> 矿物类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寒水石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

    【拼 音】 HAN SHUI SHI
      
    【拉丁名】 Calcitum,Gypsum Rubrum  
     
    【别 名】 凝水石、水石、鹊石   

    【类 别】 清热泻火药  

    【科属分类】 钙化合物类  

    【来 源】 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的天然晶体。    

    【药用部位】 硫酸盐类矿物   

    【采 收】 全年均可采挖   

    【加 工】 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   

    【性味归经】 辛、咸,寒。归心、胃、肾经。   

    【功效】 清热降火;利窍;消肿  

    【主 治】 用于热病烦渴,丹毒烫伤。时行热病;壮热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闭;口舌生疮;痈疽;丹毒;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主 产 地】 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山东、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方解石

    多为规则的块状结晶,常呈斜方柱形,有棱角白色或黄色,表面平滑,有玻璃样  寒水石原生态

    光泽,透明或不透明。有完全的解理,故晶体可沿三个不同方向劈开。质坚硬而脆,硬度3,比重2.7,条痕为白色或淡灰色,敲击时多呈小块斜方体碎裂。断面平坦,用小刀可以刻划。气微,味淡。

    寒水石寒水石。《普济方》:“以温水飞研如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  寒水石炮制
    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打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止痛。 煅寒水石。《圣济总录》:“火煅通赤,研为细末。煅赤,黄土内(上四下奄)二宿,取出,研末,用菠薐汁和作饼,阴干再研,又和又阴三次为度。”《小儿卫生息微论方》:“煅,出火毒。”“煅熟为末。”《扁鹊心书》:“用泥罐上下盖定,火煅。”《普济方》:“火煅通赤,合于地上,出火毒一宿。”现行,取净寒水石,置适宜的耐火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或打碎。   姜寒水石。《雷公炮炙论》:“凡使,先须用生姜自然汁煮,汁尽为度,研成粉用。每修十两,用姜汁一镒。”现行,取生姜洗净,捣碎取汁,略加清水,再加入寒水石入锅内共煮至汁干,取出,晒干,研细。每寒水石100kg,用生姜10kg。   醋寒水石。《局方》:“凡使,并用火煅,醋淬七遍,捣研水飞令极细。”现行,取净寒水石,置武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淬入醋中,冷后取出,晾干,研细,过筛。每寒水石100kg,用醋10kg。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干燥处,防尘。  

    【本段考证】
      
    出自《吴普本草》。《本草》所载的寒水石,据考证应为芒硝的天然晶体,  已经研磨的寒水石

    但近代寒水石药材的商品,有红石膏与方解石二种,前者多用于北方,后者多用于南方。原矿物参见石膏及方解石条。   

    1.《名医别录》:凝水石,色如云母,可拆者良,盐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县及邯郸。   

    2.陶弘景:常山属并州,中水县属河间郡,邯郸即赵郡并属冀州域, 此处地皆咸卤,故云盐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为冰者佳。   

    3.《纲目》:寒水石拆片投水中,与水同色,其水凝动可夏月研末煮汤,入瓶倒悬并底,即成凌冰,故有凝水、水、寒水、凌水诸名。生于积盐之下,故有盐精以下诸名膏亦有寒水之名,与此不同。凝水即盐精石也,一名泥昔人谓之盐枕,今人谓之盐根。生于卤地积盐之下,精液渗 入土中,年久至泉,结而成石,大块有齿棱,如马牙消,清莹如水精,亦有带青黑色者,皆至暑月回润,入水浸久亦化颂注玄精石谓解池有盐精石,味更咸苦,乃玄精之类。男食盐,谓盐枕作精块,有孔窍若蜂窠窠,可缄封为礼贽者,皆物也。唐、宋诸医不识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为注,误矣寒水石有二,一是软石膏,一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注,凝水之寒水石,与本文相合。苏恭、苏颂、寇宗、阎孝忠家所说,皆软石膏之寒水石。王隐君所说,则是方解石。家不详本文盐精之说,不得其说,遂以石膏、方解石指为水石。唐、宋以来,相承其误,通以二石为用,而盐精之水,绝不知用,此千载之误也。石膏之误近千载,朱震亨始明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   

    【生态环境】
      
    1.广泛形成于沉积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学沉积的石膏,常与石灰岩、红色页岩、泥灰岩等成层出现。   

    2.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

    【各家论述】
      
    1.《纲目》:凝水石其气大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  天然寒水石
    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用者详之。   

    2.《本草经疏》:凝水石,《本经》味辛气寒,《别录》加甘,大寒无毒。《经》曰,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大寒微咸之性,故主身热邪气,皮中如火侥,烦满,及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也,易饥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阳明之邪热,故能止渴不饥。水肿者湿热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气上溢于腹,而成腹痹,辛咸走散之性,故能除热利窍消肿也。疗腹中积聚者,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云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悬绝矣。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难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别。生卤地,味辛咸,碎之如朴硝者,是凝水石。其气大寒,能除有余邪热。《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宜之,诸湿肿满属脾士者忌之,大宜详审,慎勿有误。   

    3.《本经逢原》 ;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匮》风引汤,《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如无者,戎盐、玄精石皆可代用,总取咸寒降泄之用耳。   

    4.《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5.《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6.《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痛。   

    7.《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8.《纲目》:治小便白,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   

    9.《医林纂要》:除妄热,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心烦口渴,湿热水肿。   

    10.《本草求真》:敷汤火伤。   

    11.《本草求原》:治心肾实热。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