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内科杂病][图文]刘华为 | |
[肾病科名中医][图文]邹燕勤 | |
[心血管科名中医][图文]伍炳彩 | |
[名家医案][图文]半副药退去新冠病毒 | |
[名家医案]仝小林院士治疗糖尿病经验 | |
[名家医案]谭新华教授从五脏论治早泄 | |
[名家医案]南方医院罗仁教授诊治肾病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禤国维应用土茯苓 | |
文章导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针 灸科主任医师李永凯为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的全国第四批学术继承人。自2001至2016年跟随师承,与沈宝藩教授治疗多名面瘫患者,均取得良效,现总结部分诊疗经验与大家分享。 |
辨证论治
沈宝藩教授认为面瘫病针灸治疗是首选方法,但如能针药结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面瘫病是以虚、风、痰、瘀四者为病理基础的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前提,邪气入侵多以风邪为先,风邪入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津因之不行,风痰瘀血痹阻,筋脉失养,发为此病。
早期(急性期):以风痰瘀血痹阻经络为主,多属实证,一般在发病1周左右,此期必须辨清风邪所夹,即风寒袭络、风热袭络或风痰袭络之不同证候,分别施治。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百病兼痰”“痰瘀互结”之理论,在方药上常选用川芎、僵蚕等行血祛风痰之药。早期治疗用药,切忌过于寒凉,即使风热袭络证也当注意,以免风痰滞留经脉,延误病机。
恢复期:发病2周至1个月,此为治疗的关键性阶段,由于本病之发生多由脉络经气虚弱所致,治疗中加大搜风祛痰活血化瘀之力度的同时,还要注意补气养血,促使气血流畅,这样经脉得以濡养,促使面瘫全面复正。后遗症期一般指发病3个月以上,此时风痰瘀血胶着不去,正气已虚,多为虚中夹实之证,应注意在补气养血的同时,多选用虫类搜风涤痰通络药,如全蝎、僵蚕、蜈蚣、地龙等,同时适加健脾和胃药,以防脾胃之损伤。
经典处方
沈宝藩教授自创面瘫宁方。
方药组成:全蝎、白附子、僵蚕、天麻、川芎、丝瓜络等。方解:方中白附子性味辛温,功能祛风化痰,长于治头面之风;全蝎、僵蚕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而僵蚕还兼有化痰作用;天麻有熄风止痉,祛风通络作用,既可祛内风又可祛外风;川芎可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气药”,其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丝瓜络能祛风通络,解毒化痰。诸药相合,而获祛风痰止痉通络之效。
风寒甚者,加防风、白芷、细辛;风热重者,选加葛根、蔓荆子、升麻、黄芩、地龙;当热毒重,可去白附子,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赤芍、牡丹皮等; 风痰阻络较甚者,选加羌活、防风、苍术、白芷、白芥子、细辛; 痰热较重者,选加蔓荆子、天花粉、象贝母、郁金、胆南星、升麻、炒山栀。后期痰瘀阻络血证重者,选加红花、丹参、郁金、穿山甲、地龙、蜈蚣;痰浊偏重者,加白芥子、制南星、姜半夏、石菖蒲、橘红、桔梗; 气血亏虚气虚甚者,选加黄芪、白术、升麻、鸡血藤、当归;血虚甚者,选加当归、鸡血藤、白芍、枸杞、葛根、太子参等。
验案举例
刘某,男性,汉族,60岁,初诊:患者3天前不慎外感风寒后出现右耳疼痛,随即出现右侧口眼㖞斜,前往他院门诊求治,经有关检查确诊为面神经炎,给予泼尼松片、甲钴胺、维生素B1口服,经治3天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故来我院求治。
当时患者右侧口眼㖞斜,进餐夹食,迎风流泪,诉时有右耳后疼痛,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浮。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沈宝藩教授考虑为面瘫,根据舌脉辩证为风寒袭络型,故以疏风散寒,温经通络为大法,予中药全蝎6g、僵蚕9g、 白附子6g、天麻9g、川芎9g、 防风9g 、白芷 9g、细辛3g 、丝瓜络10g 日一剂口服,并配合针灸下关,合谷、足三里、太冲,其中下关温针灸,余穴平补平泻,均采用轻、浅刺激量。并嘱患者避风寒,不要过度刺激面部肌肉。
复诊:针药并治1周,患者右侧口眼㖞斜变化不大,进餐仍夹食,而迎风流泪减轻,右耳后疼痛有减,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略红欠津,苔薄微黄,脉浮。经治,风寒去,证候见稍有化热之势,故原方适减辛温之品加用清热化痰药物,去白附子、细辛,加天花粉9g、象贝母9g、郁金9g、红花9g、升麻6g。 而针灸治疗则将轻、浅、少刺改为常规手法操作,取穴除增加面部穴位外加曲池以加强清热之力,并可加用电针。再诊:患者右侧口眼㖞斜明显好转,已无进餐夹食,迎风流泪消失,左耳后疼痛消失,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脉浮。
患者热象已去,表证已除,面瘫诸症改善明显,后期则加强益气养血通络之品,在前方中去防风、白芷,加当归12g、鸡血藤12g、白芍9g、太子参15g,以加强益气养血通络之力。 针刺治疗中除继续上述治疗外,加用养血益气穴位调理。治20余日后诸症痊愈。
文章中涉及方药均出自《沈宝藩临证经验集》。
今仅举一案,实则多名患者在针药结合治疗中获益,往往见效快,治愈早。沈宝藩教授一再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分清不同时期、不同证型、做出相应调整,而取良效。(针灸科 李永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