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女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产后皮疹、胁痛医案

  • 文章导读:

     

      验案

      刘某,女,45岁,2012年8月12日就诊。

      主诉:胁痛反复发作3年余,加剧1周。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胁部疼痛,每因饮食失节、情绪激动、劳累复发。彩超提示: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辗转多家医院,按“胆囊炎”静滴抗生素及口服中药汤剂(具体不详)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1周前患者进食脂肪食物后胁痛症状加剧,因口服抗生素(具体不详)未见缓解转诊中医。

      刻诊:精神倦怠,右侧胁部隐痛,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查红细胞:11.5×109/L,中性:0.88。彩超提示: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辨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治以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24 克,黄芩12 克,半夏10克,大枣10克,党参10克,生姜10克,枳壳10克,甘草10克,金钱草30克。每天1剂,水煎服。

      5剂后复诊,上症基本消失。守方稍作变通继进14剂,复查红细胞:6.3×109/L,中性:0.68。彩超提示:胆囊略大。右侧胁部隐痛及口苦、便秘诸症悉除。

      调和胃肠

      《伤寒论》第155条、149条、157条、158条曰:“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各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辛开苦降)的立法依据是寒热(湿热)互结,此时之寒、湿非温不散,热非寒难清,单用辛温散寒之法则邪热更甚,单用苦寒泄热之法则脾阳更伤,惟有辛开与苦降有机结合,寒热(湿热)自平。

      本法适用于正气轻微受损,脾胃气机升降紊乱所致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司的寒热互结,阻塞于中焦之痞证。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

      方中黄连苦降、干姜辛散,两者配伍为典型的辛开苦降配伍法,降火散寒,调整气机升降,为治疗寒热夹杂的主药;半夏辛温、黄芩苦寒,二药配伍,亦属寒温并用,辅助黄连干姜,以上4味为祛邪而设;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为扶正而设。诸药配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使邪去正复,脾胃升降之机恢复而心下痞满自除。

      另外方后所注:“去渣再煎”,意在使药性纯和,并停留胃中,利于和解。若胃虚食滞,兼有水饮内停,则减干姜之量,加大生姜用量,以温胃散水,即生姜泻心汤。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客邪乘虚而入,寒热错杂、升降失调之痞、呕、利诸证,皆仿此化裁治之,每获良效,足见仲景遣药配方之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