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昌林“以毒攻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文章导读:郑惠芳教授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在家传师教及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临证多用经方,尤擅温补肾脾,对齐鲁妇科温补学术思想形成及其应用影响深远。在郑老温补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其验案举例,总结探讨温补法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体会。 |
郑惠芳教授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从医70余年,自小随家父学习中医,后受济南名医王玉符指教,并于医务进修学校学习西医,融合了中西医的特长优势,重视经典,勤于临床,学验俱丰。临证擅用温补,方活药精,尤重温补脾肾。笔者有幸跟随郑老临床侍诊多年,后成为其学术传承人及郑老国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郑老医术精湛、灵活变通、仁术济民,笔者受益良多。现根据郑老温补学术思想及临床验案,总结探讨温补法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体会。
1 齐鲁妇科温补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
1.1 崇景岳,肾中阴阳互济
张景岳认为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1],说明肾与他脏及与阴阳平衡协调的关系在维持人体正常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为人体阴阳之根,水火之宅,五脏阴阳之本。根据阴阳互根理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女性生理之经带胎产无不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下不能暖胞宫,胞宫虚寒,上不能暖土,水湿下聚;或阴损精亏,血虚不足,使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两虚或阴阳失调;或血失温运,血滞成瘀,而出现错综复杂的妇产科病症。
1.2 宗东垣,土为万物之母
脾与妇女的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脾运化功能强健,则水谷之精微源源不断化生为气血,方能月经如期,胎有所养,产后乳源充沛。脾主统血,主升清,而脾之统血和升清功能依赖于脾胃之阳气维持。若脾不统血,则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中气不足,不能升清,中气下陷,引发诸疾;脾阳虚弱,则无力运化,水湿停聚,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瘀滞不通,导致阳虚湿聚血瘀,而发生诸症。正如李东垣论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1.3 根齐鲁,注重三因治宜
齐鲁大地偏于北方,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较南方易外感寒邪,损伤阳气。经行或产后摄生不慎,引发寒凝血瘀或阳虚诸症。回顾温补学派的发展史,亦能发现气候因素对温补学派的诞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温补学派发展于中国气候历史中标志性的“明清冷期”,当时气候寒冷,降水量少,时人体质多阳虚寒凝。由于气候的变化,导致人体体质、疾病特征亦随之发生改变,温补学派顺时而生[2]。且现代女性爱美衣着单薄,摄生不慎,天气寒凉或冒雨蹚水易感受寒邪;加之年轻女性过食冷饮,因热贪凉,增加感寒伤阳机会。随着时代发展,妇科疾病谱变化较大,人工流产术、剖宫产术、宫腔镜手术等各种手术操作随之出现,寒邪趁虚而入,而体质下降、阳气不足,或寒凝血瘀,或虚寒内生等,亦为常见病因。
1.4 治未病,防治结合并重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年轻女性学习紧张、长期熬夜、饮食失调、生活不规律,尤其是许多中年女性担负着工作、家庭、养育子女多重压力,身体功能逐步下降。女性生理功能逐渐减退,阳气衰弱,阴阳失调,易出现卵巢早衰现象。临证应重视未病先防,防治结合,预培其损。
2 齐鲁妇科温补法的临床应用
妇科温补之法,有温法补法不同,根据齐鲁地域及女性生理病理特点,提出温肾补肾法、调补阴阳法、温肾健脾法、温肾活血法、升阳举陷法、温经散寒法、温阳化瘀法七大治疗方法[3,4]。
2.1 温肾补肾法
适用于肾气不足、肾阳亏虚所致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崩漏、闭经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复发性流产、不孕症、卵巢早衰等。症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手足不温,口不干,性欲减退,大便稀或溏泻,舌质淡胖或湿润,苔白,脉沉细或缓无力。方选右归丸、肾气丸、寿胎丸等加减。常用药如淫羊藿、杜仲、鹿角胶、桂心、附子、益智仁、紫石英、菟丝子、黄芪等。
病案一:张某,24岁,2008年3月21日初诊。以阴道出血18 d未净,月经推迟求诊。患者自月经初潮开始即推迟,月经周期2~3个月,持续7~10 d,量中,色淡红,偶伴腰酸。末次月经(LMP):3月4日,此次月经周期2月余,量多,色淡,有血块,近2 d血量开始减少,感腰酸、乏力,平素怕冷,手足冰凉,大便稀,日1次。舌淡红,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崩漏、月经后期,证属肾阳虚;西医诊断: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宜益肾温阳,固冲止血。方选右归丸加减[5]。处方:杜仲12 g,鹿角胶6 g,山萸肉15 g,熟地黄炭15 g,山药30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8 g,益智仁9 g,黄芪30 g,白术12 g,芡实30 g,益母草炭15 g,甘草6 g。5剂,水煎服,日1剂。6 d后复诊,血止2 d,现觉腰酸乏力,大便偏稀,日1次。舌淡,苔白,脉沉细。血已止,故去益母草炭、益智仁、熟地黄炭,加当归12 g、桂心3 g温运血脉以调经。10剂,水煎服,日1剂。2008年5月17日复诊,LMP:5月11日,量中,色淡红,6 d净。现经净第1天,劳累后腰酸、乏力,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沉细。初诊方去益母草炭,7剂,水煎服,日1剂。守此方调理2个月,患者月经正常来潮2次,已无腰酸、乏力、怕冷之症。
按:本案患者自月经初潮起即月经后拖、经期延长,属先天肾气不足,肾阳亏虚,肾关开阖失司,冲任不固,经血妄行,发为崩漏;患者平素腰酸乏力、怕冷、手足冰凉,证属肾阳虚。故郑老以温肾补肾法治之,方选右归丸加减,服药数剂血止,血止后加温运血脉之品桂心,复旧固本,继予温肾调经,患者月经正常来潮,诸症消失。
2.2 调补阴阳法
适用于阴病及阳或肾阴阳俱虚所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及复发性流产、不孕症、卵巢早衰等。症见腰背酸软无力或冷痛、烘热汗出、头目眩晕、舌淡红、苔白、脉沉弱。方选归肾丸、二仙汤、左归丸、右归丸等加减。常用药如肉桂、淫羊藿、杜仲、补骨脂、菟丝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枸杞子等。
病案二:代某,39岁,2011年2月24日因月经3月余未行就诊。既往月经规律,近4年月经时提前时推迟,15 d至半年1行,以推迟为主,量逐渐减少,色红,5~7 d净。平素时觉腰背冷痛,经前、经期加重。LMP:2010年10月底,此次月经周期5月余,量少,色红,7 d净,伴经前、经行腰背冷痛。怀孕3次,生产1次,存活1个,流产2次(G3P1L1A2)。当日妇科彩超示:内膜厚度0.8 cm,未见明显异常。偶有耳鸣,健忘。舌红苔白,脉沉缓,尺脉无力。中医诊断:月经过少、月经先后无定期,证属肾阴阳俱虚。西医诊断:月经失调。治以调补阴阳,温肾养血。方用归肾丸加减。处方:菟丝子18 g,淫羊藿30 g,杜仲12 g,熟地黄15 g,山药30 g,鹿角胶6 g,枸杞子18 g,川芎9 g,酒萸肉12 g,茯苓15 g,当归10 g,白术12 g。7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2011年3月3日复诊,月经未来潮,自觉耳鸣较前缓解。舌淡红,苔白,脉右稍滑左沉缓。上方加益母草18 g活血通经,锁阳12 g、紫石英30 g以补肾助阳,8剂。患者月经3月10日来潮,量增多,腰痛缓解。患者坚持服汤药治疗3个月,期间月经正常来潮2次,月经量增多,腰痛感亦甚少出现。
按:本案患者先天肾气不足,加之2次人工流产手术损伤肾气,肾气亏损,封藏失司,应藏不藏则经水提前而至,当泻不泻则经水数月不行,以致月经先后无定期。肾气不足,阴阳两虚,肾阴不足,精亏血少则经血日趋减少,肾阳不足,腰府失于温煦则腰背冷痛。故予调补阴阳法,方选归肾丸加减以调补阴阳、温肾养血,使阴阳双补、阴阳和调,则月经自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