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肿瘤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韦贵康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经验探析

  • 文章导读:韦贵康教授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和调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治疗上融合中、西医两法两用, 既突出了中医的特色, 又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以中医手法治疗为主, 同时辅以中药内治法对脊柱相关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分类治疗, 在临床上得到突出疗效。形成了关于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理论体系。

    韦贵康教授现为广西中医学院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 孜孜不倦、勤奋严谨、医术精湛、学术高超、继古拓新, 以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而著称, 并对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疾病的诊治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笔者有幸从师学习, 受益匪浅。现对韦教授有关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的研究探讨如下, 管窥之见, 以飨同仁。

    1 理筋正骨治疗

    韦教授以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脊柱损伤性疾病与脊柱相关疾病而闻名于东南亚。在临床治疗20余万人次的实践经验基础上, 吸取国内外先进手法经验和实验研究总结、整理而成的理筋正骨手法, 进而形成了“韦氏”正骨手法, 有其独特的特点。

    重视“顺生理, 反病理”的原则:韦教授临床运用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时, 重视“顺生理, 反病理”的原则, 如使用理顺手法, 强调肌纤维扭捩损伤应沿肌纤维正常解剖循行方向推按;动脉障碍由近端向远端推按;脊源性肠胃功能紊乱则沿肠胃正常蠕动方向推按;内收损伤, 做反向的外展活动等。

    重视利用力学原理:韦教授治疗脊柱相关疾病, 重视利用力学原理, 如“失稳”、杠杆作用、旋转力等原理。以旋转力纠正旋转移位, 如颈椎旋转复位法, 角度复位法, 侧旋提推法等以直接或间接推按力纠正前后侧方移位。软组织损伤用理顺法、松解法等。其目的是恢复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力平衡。同时韦教授在施手法时, 强调定位准确, 手法步骤规范、完整, 用力轻巧, 避免患者感到痛苦。

    重视功能锻炼:韦教授常在手法治疗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如颈部的“米”字功, 腰部的“拱桥”、“飞燕”、“抱腿起伏”等。

    重视辨证施治、主辅结合:有的患者韦教授以药物治疗为主, 有的则是手法辅以药物治疗, 且重视辨证兼治, 如颈椎病颈肌萎缩以脾经为主, 皮肤干燥以肺经为主, 筋僵硬以肝经为主, 骨质疏松乏力则以肾经为主。[4]根据不同的病人、病情, 施行不同的手法, 做到“辨证施法”、“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常有一种疾病用多种手法或多种疾病用一种手法等, 如脊源性心律失常, 若因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者常使用膝顶法、掌推法而奏效;若因颈椎小关节错位等因素刺激或压迫脊神经及颈交感神经节而引起者则使用颈椎旋转复位法, 配合在前斜角肌中点处按压反应点而取效。同样, 若因为颈椎小关节紊乱, 力平衡失调而引起的诸如头痛、眩晕、视力异常、耳鸣耳聋、血压异常、失眠、咽部异物感等不同病症, 韦贵康教授常常使用颈椎旋转复位法为主而取效。

    韦贵康教授在运用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中, 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诊疗经验,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以中医正骨手法为基础, 结合现代解剖生理学、病理学与生物力学原理, 以客观指标作为手法定量标准, 操作轻、巧、稳、透, 病人无痛苦, 疗效显著。同时创立“韦氏”正骨十八法, 配套理筋手法与对症手法, 形成综合性的整脊手法系列。[6]他特别强调以通为用, “正则通”、“顺则通”、“松则通”、“动则通”、“调则通”、“荣则通”, 以通达到治疗目的。从理论到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针对性强、施术步骤规范, 以客观指标作为手法的定量标准的理筋正骨手法。

    2 中药内治法

    韦贵康教授以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而著称, 但十分重视对脊柱相关疾病内治法的探讨研究, 且有较好的疗效。主要有以下特点。

    强调“通督补肾”原则:他认为脊柱为督脉通道, 参与总督一身之阳, “肾主腰脚”, 经络不通, 则诸症迭出。脊柱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为督脉受损, “不通”为病机基础, 不通则痛, 不通则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进而影响脏腑功能而出现复杂症状。临证时抓住督脉不通的病机基础, 治疗用药强调以“通督”为法。然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后期则用通补兼顾, 即活血补肾为先法。通督补肾之原则, 应用于临床每取执简驭繁, 事半功倍之效。

    强调分型论治:韦贵康教授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时, 常根据病理与辨证特点来分型论治。

    瘀滞型:多见于急性损伤早期, 或反复发作者。症见局部肿胀, 便秘, 尿黄厌食等。治以活血祛瘀, 用桃红四物汤或复元活血汤。

    风寒湿型:多见于损伤后期。症见局部痛, 麻木、遇寒痛增, 得温缓解, 筋络拘挛, 或口淡, 便溏, 尿清长等。治以祛风散寒胜湿, 用蠲痹汤或宽筋散治疗;如化热者加清热药。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