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百病针灸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石学敏国医大师、院士针刺治疗瓦仑泊氏(Wallenberg)综合征案

  • 文章导读:患者于2006年12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上肢无力,活动欠灵活,后逐渐出现肌肉萎缩,以右侧手部小肌群为甚。2007年5月31日就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2007年6月22日就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诊为痿证,气血亏虚证。以益气养血,荣润筋脉为治则。采用华佗夹脊刺法、经筋刺法,以规范化针刺手法量学操作,针药并举配合刺络拔罐放血等疗法。治疗50天后,右上肢肌肉较前饱满,远端肌力提高,震颤频率较前降低。好转出院。

    五、治疗过程及转归

    治疗50天后,患者肌肉较前饱满,以手部小肌肉更为明显。震颤频率较前明显降低,且缓解时间较前延长,远端肌力4级。复查肌电图示:检查左右拇短展肌均见纤颤电位,轻收缩时时限:右( 11.19±1.0)ms,左( 13.14±1.4)ms;左、右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分别为37.6m/s和41.7 m/s,感觉传导速度为40.1 m/ s和43.3 m/s;左、右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分别为46.1 m/s和47.2 m/s,感觉传导速度为43.3m/s和41.8m/s,于2007年8月12日好转出院。

    临证体会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中常见类型,其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常因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或肺部感染而死亡。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可能与慢性病毒感染、中毒、基因、环境因素等有关[4-5]。现代医学以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缺乏有效控制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进展的治疗方案。目前,可用于本病治疗药物为利鲁唑,其主要是通过抑制谷氨酸对神经元的毒性损伤延缓病程进展,但该药价格昂贵且无法缓解本病症状。

    本病以肌肉痿弱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痿证范畴。《医宗必读》载:“手足痿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证名曰痿。历代医家认为痿病多由脏腑亏虚,气血津液不足,致痿废不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灸治疗本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程进展。石学敏院士采用华佗夹脊刺法、经筋刺法,以规范化针刺手法量学操作,应用于本病治疗疗效确切。

    1.明辨病机,以调神通督为本

    本病责之脑髓,反应在筋脉。《灵枢·海论》言: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脑主神明,脑藏神,脑髓充盈,则神机调和,可协调脏腑功能,统领筋脉。若脑髓空虚,神失所养,精不得藏,则经脉失于濡养,弛缓无力。石学敏院士明辨病机,确立以调神通督,益气养血为本病治则,选取华佗夹脊刺治疗本病,其意有二。一是华佗夹脊穴夹督脉,督脉与脑髓关系密切,《难经·二十八难》记载: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不仅主干与脑直接相关,其分支亦络脑《素问·骨空论》记载: “督脉分支“上额交巅 上,入络脑。”故针刺华佗夹脊穴以调神通督,使脑髓得养,气血生化充盛,筋脉得以荣润。再者,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巨阳。华佗夹脊穴夹督脉,循膀胱。若阳气虚衰,筋失温煦,痿废不用;二则阳不化气,壅塞脉络,筋失柔养。《黄帝内经》中阐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说明得阳气温养,气血和顺,经筋得以活动自如。针刺华佗夹脊穴可疏通经脉、统理阴阳,行气血、营阴阳、润筋骨[7]。

    根据解剖位置,华佗夹脊穴位于脊椎棘突下,横突间的肌肉和韧带中,穴位上有相应的脊神经及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交感神经纤维与脊神经通过交通支联系并伴行,针后局部可调节支配所达脏器功能,改善局部代谢,加快神经功能修复。

    2.明辨病位,以经筋刺法为纲

    经筋刺法是石学敏院士在汲取中医学经筋理论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而创立。石院士认为《灵枢·经筋》篇所载十二经筋病包括在十二经脉病侯之中,又有经筋为病的特点。如《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驰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不伸”。根据病位、病性、表里、虚实区别,立方遣方。结合本症中筋脉弛缓,痿废不用,取病变肢体阳明经排刺[7]以疏通经络,荣润宗筋。阳明经“多气多血”“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明为脏腑之海,阳明虚,则五脏无所禀,不能行气血,濡筋骨,利关节,故肢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而成痿。”故治痿独取阳明,利于气血华生,濡养筋脉,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3.提倡病证结合,既病防变

    石院士临证施治,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提倡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和辩证对疾病的认识各有侧重,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辩证”,对掌握病程转归,根据患者个性因素立法施治意义重大。如本案中患者右上肢无力渐进性加重,出现右侧手部小肌群肌肉萎缩,属肌萎缩侧索硬化进展期。患者气血生化乏源,则筋脉肌肉不荣,肌束震颤,肌萎肉脱,而至痿废不用,石院士在立法施治中针药并举以益气养血,荣润筋脉为治则,结合本案患者病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在固本培元、鼓舞正气的同时兼以祛瘀生新、疏通脉络。中药配合益气活血通络,方中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升阳,地龙鸡血藤以活血祛瘀通络,益肾养肝合剂以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充盈血脉,润养筋脉;荣筋片以疏通经络,荣润宗筋。患病日久则脉络瘀阻,泻血则瘀浊去经络通,故隔日在C7、T2、T4、T6部位以三棱针刺络拔罐放血,以祛瘀生新,疏通经络,濡养脉道。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认识,西药以营养神经、调节免疫,可缓解症状,加快神经功能修复,延缓疾病进展。本案论治可充分体现石院士临证中将“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基于对疾病的整体认识,着重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缓解症状的同时,有效遏制疾病进展,体现中医学“既病防变”的学术思想。

    有学者通过总结针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机制研究发现,针刺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毒性作用、抑制自噬激活、改善神经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应答等机制,发挥针刺效应[8]。通过本案我们得知,针刺能有效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其临证经验中值得借鉴推广。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