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针灸基础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施延庆针法经验举要

  • 作者:徐慧卿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

        施延庆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几十年来一直从事针灸临床,学识深博,医术精湛,尤对毫针刺法,有独到之处,其手法娴熟,得心应手,行针灵活。现将施老针刺手法,归纳为三法,简介于下。

        一、进针法

        进针是整个针刺过程的开始,只有达到无痛之境,才能唤起病人对医者的高度信任感,使病人精神松弛,气机活跃,为行气创造有利的条件,达到治神调气之目的。

        施老十分重视进针之法,他常告诫我们:“一针在手,关乎人命”。在施术时将臂、肘、腕之力集中于一针,做到“手如握虎”,聚精会神。持针用拇指在内,食、中指在外,握固针柄,姿态自然,针与指角度适中,“目无外视”,将指力汇输于针尖。刺入时,押手、刺手双手协作,先以左手食指甲切按穴位皮肤,爪切循按,分散患者注意力,松弛穴位部位的组织,固定穴位的位置。然后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柄,将针尖靠在切指之指甲缘,乘押手指切循按之时,刺手运用腕力使拇、食、中三指同时向下作一迅速有力、幅度不大的捻按,柔和,坚劲地将针疾速挺进皮肤,状如“蜻蜓点水”。然后将针边捻转,边插入,刺入至要求的深度。“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完成进针之过程。

        施老进针要诀是“持针稳重,刺穴准确,下针爽快利落,手法轻松娴熟,”把握这四个要素,才能进针顺利,达到无痛之境,为治神调气,行气补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出针法

        当针刺达到所要求的刺激量、刺激时间或补泻目的后,即可出针。施老非常注重出针的操作,他历来反对“出针象拨草”的草率做法。一般在留针后,针体和机体组织粘着,若抽拔过猛,常可使病者感到疼痛或出血,刘宗厚指出:“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针必见血也。”《金针赋》曰:“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始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复。再须补泻,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针豆许……出针贵缓,太急伤气。”遵照历代医家的古训,施老根据数十年临床经验,认为出针时须候针下动气是一大原则。如针下感到沉紧,不可急于出针,在出针时,施老根据病情,作一次补泻手法,然后缓慢轻松地将针退出,此时病人往往不知道针已退出体外,可谓如“拔虎尾之状”,松快而轻巧。根据病情不同,有时摇大针孔,边摇边退,有时在摇动时,令针孔溢血,以泻其邪。出针后属泻的手法则开其穴,使邪气外泄;属补的手法则应紧按其孔,以防正气外泄,巩固疗效。总的来说,施老出针之法以轻捻、平稳、迅速为要求。

        三、提捻法

        提捻法是提插法与捻转法相结合的行针手法,包括上提下插与前后、左右转动等几个动作。《神应经》指出:“是右手大指与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候气。”施老本陈会之意而有所变通,即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住针柄(采用长针时再用无名指第一节指腹扶住针身),左右转动,上提下插。活动针体以调气。常将此法应用于下列三个方面:

        (一)、用于催气:用缓慢、平和之力将针均匀地提插,并结合小幅度捻转(不分左转右转),促其气至。对感应特别迟钝之患者,则用雀啄手法加重提捻之力,将针频频向下捻转,再向上捻提反复施之,以致气至。

        (二)、用于行气:施老本《针灸大成》“徐推其针气自往,微行其针气自来”之意,在针刺得气后,针体在一分左右范围内,配合针刺方向将针体连续地提插捻转,欲使经气下行则用插针;欲使经气上行须用提针,同时配合针刺方向以行气,当出现针刺感应且循经传导时,将针体稍加大捻转幅度,使针下有紧张感,往往可使针感扩散,达到“气至病所。”

        (三)、用于补泻:施术时依据上下提插、用力轻重和捻转作用的方向、大小来施行补泻,补时以按为主,插针的力量须大须重,提针的力量须小须轻,捻转时大指向前用力,幅度小,频率高,以达补虚益气的作用;泻时以提为主,指力在提针时应稍大稍重,插针时应稍小稍轻,捻转时大指向后用力,幅度大,频率低,具有泻实疏气调气之功。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