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3个阶段,治疗时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中医治疗手足口病。中医人www.tcmer.com是以介绍健康知识为主,以推广中国传统医药为特色,包含医药卫生考试,培训的综合性医药门户网站。本文题目为中医治疗手足口病,主要介绍“中医,手足口病”">
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疾病治疗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

  • 文章导读: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3个阶段,治疗时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该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我国自1981年上海始见本病,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1].现西医临床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例如甲氰咪胍、阿昔洛维(无环鸟苷)、利巴韦林(病毒唑)、病毒灵及更昔洛韦等,均有一定疗效。此外,由于细胞因子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是最早出现的防御反应因子,也被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2].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取得较好疗效。现对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述评,以便更好地治疗并控制该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1 病因病机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时疫”和“温病”范畴[3],这是由于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暴发性、季节性以及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同时多具有发热等前期症状。此外亦有学者依据临床证候,认为手足口病属于中医学“湿温”范畴[4].临床医家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1 主要由外感实邪疫毒而致

      张立秋[4]研究认为:本病由于外感时行邪毒,经口鼻而入,客蕴肺脾,波及营分,外发肌肤而成。本病感受的邪毒为特殊的疫毒之邪,这种湿热之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发病初期为毒热伤及肺脾,导致肺卫失和而见发热、流涕、轻咳、咽红等感冒症状,重者出现吐泻等脾伤证候,继而毒热入血、循行全身,而脾主四肢,开窍于口,邪伤脾则手足口受邪而热,热郁为疹,毒透成疱,引起手足口部位发生红疹,渐变水疱,并且出现口痛、咽痛、流涎、拒食、烦躁以及手足痒痛等症状。马爱军[5]指出本病属于温病中的风温,病因是感受春季或冬季风热病邪。外感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居高位,首当其冲。由于肺主气属卫,与皮毛相合,卫气敷布于皮毛,邪正相争,因而病变初起可有发热。风热病邪留恋气分,酝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皮肤的白色疱疹。肺受风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腔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破溃后呈现灰白色糜烂或浅溃疡。

      1.2 内外因共同作用

      刘敏[6]通过大量临床治疗,认为本病多因内有湿热蕴郁,外感时邪疫毒所致。《难经。第五十八难》云:“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

      [14]李玉兰,罗菲,张晶樱,等。中药喘敷灵三伏天穴位贴敷防治缓解期小儿哮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7):601-604.

      [15]纪彤,田永萍。综合外治法治疗小儿哮喘96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6,2(1):46-48.

      [16]黄传萍。药物灸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50例[J].吉林中医药, 2007,27(3):37-38.

      [17]黄绍良,陈述枚,何政贤,等。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

      [18]赵育芳,俞景茂,周大兴。太子健缓解期防治小儿哮喘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4):589-592.

      [19]胡作为,周燕萍,王鹏。止哮平喘方对哮喘豚鼠T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31-33.其经所在而取之。“夏秋之间,时邪疫气自口鼻肌肤而入,与体内蕴郁之湿热搏结,循经脉而行,上蒸口舌,内伤脾胃,外及四末,热毒郁而为疹,湿又聚而成疱,故见口舌生疮、溃疡及手足心疱疹。张少禹[7]等认为该病的病因为湿热疫毒,小儿心脾素有湿热内蕴,复感时行疫毒,由口鼻而入,口鼻为肺之呼吸通路,肺主皮毛,故初期邪毒犯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舌为心之苗,足太阴脾经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邪毒循经上犯,则见口舌疱疹。脾主四肢,邪透肌表,故疹发手足。屈弘宇[8]根据《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记载”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以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所论述的”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者,搏于血气,则生疮疡“,指出该病与感受风毒湿热之邪有关,有一定传染性,认为手足口病符合口疮中的风热乘脾型。现代小儿多食厚味, 脾胃积热,外加外感风热之邪,由肌表侵入,内应于脾胃,上熏口舌而发口疮。

      1.3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因

      临床上也有部分医家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因。根据祖国医学认为心经热盛、发为口疮以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中“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的论述,周惠贞[9]指出因其发病部位不同,故疱疹、丘疹可出现于手、脚、臀部乃至全身,但以手心、足底多见。引发“口疮”的主要病因是脾胃积热或心火上炎而致,临床以实证为多。

      尽管各医家有关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未完全达成一致,但是基本认为手足口病的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其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症见发热、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由于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

      2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等一系列外感症状,中期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证候,后期疾病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纳差等一系列阴液耗伤及脾虚证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的发展状况,辨证用药。

      2.1 内治方法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3个阶段,治疗时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

      2.1.1 前驱期

      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马爱军[5]方用:连翘9 g、金银花9 g、桔梗9 g、薄荷9 g、竹叶4 g、荆芥穗9 g、淡豆豉6 g、牛蒡子9 g、生甘草6 g.治疗患者30例,用药3剂,治愈14例,好转16例,疗效满意。倪振华[10]在银翘散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地进行加减治疗,为使疱疹早透,可加升麻6 g、葛根10 g;若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蜕3 g、浮萍6 g解肌透表;发热高者,可加野菊花10 g清热解毒。除此之外,对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证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疱疹的患者,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进行治疗,使邪有所出,热毒得泄,疾病得愈。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